大众日报理论周刊7月纵览丨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读懂“第二个结合”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8-17 09: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7月,大众日报理论周刊关注了哪些理论热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大众日报理论版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深入阐释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7月已推出连续性、创新性两则,敬请持续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新论断包含着怎样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应从何处发力?
促消费、扩投资,多方协同发力,拉动经济回升向好。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间经济的蓬勃兴盛为城市经济复苏带来崭新气象,怎么看?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紧迫,怎样做?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教育如何筑牢基础,让青年实现全面发展?城市如何敞开怀抱,与心怀梦想的青年双向奔赴?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就业,为青年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
敬请关注大众日报理论周刊7月纵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世今生、本源本质、根基根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是什么?源是什么?根是什么?魂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时代内涵,深化了对党的独特品格的认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持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还要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为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紧迫。对此,必须深刻认识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意义,主动防范投资的潜在问题,持续完善扩大投资机制,着力提高投资效率、释放投资潜能、拓展投资空间,以有效投资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标志着注册制制度安排基本定型,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对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对山东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山东又该如何更好地应对?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国古代就有“夜市”,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巨大利源。时至今日,以夜兴业、以业活夜,夜间经济作为消费增长点,为我国扩大内需、稳定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根本,夜间经济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进行经济消费的时空延伸,囊括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等多种业态,实现了延长经济活动时间、丰富访客参与内容、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等效用。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间经济的蓬勃兴盛无疑可为城市经济复苏带来崭新气象。
点击阅读7月4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
7月4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①丨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今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国内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是有效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主攻方向和战略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新引擎,是关系中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的决定性力量。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理论周刊·大兴调查研究征文丨胡苏华: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提升税务工作质效
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是应对新征程税收现代化风险挑战、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有力举措。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边调研、边改进、边提升,切实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让纳税人缴费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以兴税强国的使命担当更好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是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面临近海养殖空间冲突、环境压力持续提升、远洋入渔限制增加等多重挑战。山东作为海洋渔业大省,拥有良好的深远海养殖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快开拓深远海空间,发展海洋牧场,塑造海洋渔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
点击阅读7月11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
7月11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①丨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7月11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②丨挺进“深蓝”,山东如何“向海洋要食物”?
理论周刊丨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如何理解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新论断包含着怎样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呢?
理论周刊·重磅策划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①——连续性如何体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并将连续性排在首位,这就从本体论上指明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首要突出特性。
理论周刊丨钱文荣 赵宗胤: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何要抓好这个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既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一种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经济活动。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GDP比重提升至41.5%。而据统计,2021年,产业数字化领域招聘岗位已经占总招聘数的67.5%,招聘人数占总招聘人数75.8%,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会带动3.79亿人就业。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成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如何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并无定法。只要有这方面愿景的城市因地制宜,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出发,对青年群体释放足够的善意和诚意、展现独特魅力,也是一种务实策略,必然能在开拓创新中绘就一幅幅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崭新画卷,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点击阅读7月18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
7月18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①丨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如何理解把握?
7月18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②丨郡县治,天下安;青年聚,城市兴
今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随后在广东、陕西、内蒙古、江苏四地考察调研时又分别针对这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重点说明和详尽阐释。
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从思想、能力、作风和实践四大维度明确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指明了实践路径与现实方法,有力促进全党主题教育提到更高水平,达到更深境界。
理论周刊·重磅策划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②——如何理解创新性?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变革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特征,不仅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内在动因,更为我们在当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不竭动力。
理论周刊丨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如何认识人民性的继承与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原则。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君舟民水”“立君为民”等思想主张。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人民性特质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同时在本质属性、价值旨归、根本动力、路径选择等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全面超越。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已经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署名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出,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既是共同富裕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又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工作的切实需求,一套能执行、有抓手、可操作、有考核、能分工的指标体系对于政府部门工作实际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还是保障能源安全,都离不开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力支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统筹能源安全供应稳定和绿色低碳发展,对能源领域未来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
点击阅读7月25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
7月25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①丨以学铸魂 以学增智 以学正风 以学促干
7月25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看点②丨推进共同富裕,如何衡量?新型能源体系,“新”在何处?
聚焦现实问题,紧跟时事热点,展开理论解读,作出分析研究 周二出版。
投稿邮箱:dzrbllb@163.com,联系电话:0531-85193121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整理报道 策划 任宇波 邵方超)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