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藏在上新街片区里那些尘封的私家花园......

2022-01-14 13:22: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随着上新街片区动迁改造,这里曾经有许多私人花园庭院,不被人知晓。百年前的这片老街老巷,在城西南边,穿越到清末民初,这儿还是马家后湾和半边店街。那时这儿聚集了很多达官贵人、商贾富豪,他们大兴土木,建造许多各具特色的私人花园式庭院,有些还能找到遗址,已经没有原来的风貌,边走边拍边查,追寻着那些前尘往事,觅找着历史源渊,往昔情景,随拍街景,挖掘着那些曾经的过去.....时光已逝,虽然回不去,在那老街中还深藏的许多私人花园,不能忘却,留下点资料,以飨在这儿生活工作过的人们。

1902年《省城街巷全图》中上新街片区为半边店和马家后湾

在1958年地图上蓝字标注的位置就是那些消失的花园

由图可见:

上新街是由解放前的半边店、解放后的饮虎池前街逐渐形成。

劝业场改为国货商场。人们习惯叫劝场,自觉不自觉地就把中间那个“业”字省去了。

徐家花园街形成街巷。以上组成现在上新街片区,是政府正在动迁改造的范围。

景园为上新街35号。

颐园为上新街80号。

李家花园为上新街70号。

新芳花园为上新街25号。

嘤园为上新街17号北邻胡同里,1993年扩建泺源大街时已拆了。

最大的花园当属徐家花园,徐宅旧址在现在的徐家花园街14号,花园旧址是现在山东歌舞剧院驻地(文化西路123号)和徐家花园街的44-2号。

街景。右为上新街南北主路,左为通向徐家花园街的路。

(张国华 水墨)

每每走到上新街中段,总是被路口路西的景园老建筑所吸引。景园门前的变迁从张国华先生的水彩、水墨画可以窥见民国时期上新街的风貌。那时是石板地面,人们赶着小毛驴、有穿长衫大褂、白色帐篷下的小商贩、有推着独轮车......这些真实的市井街景。生动再现了当时生活,有着时代感画面。

现在的景园前街景,老建筑门楼还在,现在是上新街35号,大门前有双牌。受政府保护,没变的是清代老建筑景园大门依旧,那硬山屋顶,砖石结构的建筑保存完好。

据载这处景园是两湖巡阅使王占元的房子。

王占元何许人?他1861年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字子春,早年投淮军刘铭传部,后入宋庆的毅军,参加过甲午战争。出生入死,也是战功赫赫。1895年他投入袁世凯编练的新建陆军。他用了廿年一跃成为清军高级将领之一。1916年改任湖北督军兼省长,1920年任两湖巡阅使。北伐战争胜利后,他居天津租界,1934年去世。终年73岁。

上新街,街道地势自北而南,步步上坡,取名为上新街。左边路西高高的大墙内是老博物馆,右边路东是上新街小学。

上新街的变迁:

1902年《省城街巷全图》中,半边店,现在上新街北段。

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所附地图上,注有上新街,指现在上新街南段,北段则标为半边店街。

后来半边店街变为饮虎池前街和上新街。

1980年整顿街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并入上新街。

现在的上新街在修建泺源大街时,已将原饮虎池前街路西房屋拆迁。其他的基本保留老街原貌。

上新街80号,早先也是座花园式庭院。按地图上标注应为“颐园”旧址。西式门楼中有一石匾,两个字已涂抹,是否就是“颐园”两个字?院内是由南北两进、东西两跨的组合院落。

说到“嘤园”,位置在上新街北头,1980年前叫饮虎池前街,再早称半边店街。

从此图上看饮虎池街这个嘤园,是现在上新街17号北邻胡同中段。说起嘤园,不得不提起其主人关友声先生,他是著名书画家,1906年生于济南,名际颐,后改字友声为名,他祖上是以盐业而为生的济南富商,置办祖房多处,上新街这处深宅大院是其中之一,关先生在上世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居所在此,取名“嘤园”,此名来源于院内的一个石刻碑体,上面有清代文人吴让之以篆书所写的“嘤园”二字。关友声非常喜欢这两个字,因此将宅院起名为“嘤园”,自号为“嘤园主”,并为此刻了一方印章,刻文是“嘤园主”,平时写字作画常喜欢用此章。

嘤园这所深宅大院,大门是那种传统四合院,有门墩,进门有影壁墙,很气派。

在这个宅院中,有一个藏书楼,分上下两层,共十间房屋,内存放着关家历代收藏的墨宝、古玩、文史书籍。关友声常年盘桓于此,尽数临摹学习历代名作。他有得天独后条件,再加上他学习古人笔墨既专又勤,常常是废寝忘食。嘤园为他在书画界的一席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田家大院门洞。民国里弄式传统民居建筑,内有东西并排多个形制相仿院落。上新街70号在里弄最尽头路西院落。

当年整个院子像花园。建修布局非常讲究。

院子十字甬路,青砖漫地,青砖是人字状竖铺,很结实(平铺为穷人家),两侧构成斜着小角,在路的两边,档着,算是路迓。在十字型的东北侧,有颗大槐树,西北侧对称地方有一大颗古榴树,寓意叫“怀中抱子”。正屋一侧全是种植的甲竹桃。西屋门口路的左角上有一颗玫瑰(比较特殊),路右侧是棵桃树。正屋东偏房前有一颗马奶子葡萄树,对其对称的右侧,有棵佛手。对称西厢房前面有棵香椿树。

当时大门是黑漆描红,推开门后,对面是一白墙,其他是石砌,上面有个方框,写着“福”字。

进门后朝西走,再向北,上三个台院,进二门,二门是八扇屏的形式,折叠到两边,进门后,下一个石头台阶,进院后,看不到院子里面,入二门后有一个两米的木制屏凤,正面有幅画,福禄寿喜,古代画,反面是字,忘记内容,屏风上面带帽,把整个二门堵了,大约在一米左右中间有个圆孔,俗称“钱眼”。

院里的正房北屋,原貌被厦沿新建的前脸遮住。

院子格局,在屏风正北是抱厦的大北屋,前出厦沿,一共有四根木制廊柱,每根立柱下面都有石礅。院中的路最宽的是二门到北屋门口,然后东、西屋之间也有路,构成一个十字路甬道,过二门,通往东屋和西屋。正屋是三间,东西各带一耳房。这北屋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通过两耳房门联通在一起,这种房屋结构叫“锁鼻厅”式。就是北屋总为五间,中间三间设有柱廊。

上新街70号大门的门后

院墙,中间是条石装饰,条石刻的比较光滑,梭角分明,直角。下面石砌一块一块的青石墙基,上面的砖不是一般的砖,水磨青砖墙体,表面非常光滑。这个院东屋、西屋、南墙都是水磨青砖。

院中石榴树依然茂盛,硕果累累。(侠子提供照片)

后院结构。东北角上有个二层,大约一米五左右的石头顶砖的克台子(音),叫神龛。像小庙,上面供着供品。一进后院往北拐了,有五米宽到西墙,有前院半个院子大,后院进去后,有两棵桑树,西北角上有一大丛海棠树。

院子西北角有口井 (侠子提供照片)

院中西南角有口井,这是最好的天然冰箱,记忆中夏天当作小冰箱,冰镇西瓜最好,把西瓜放进网兜,用一根绳子吊到井水中,半小时之后取出来,切开西瓜,咬一口札凉札凉的。

原田家大院里弄内景。一座小小院落,承载了那么多历史与故事。

上新街25号,原新芳花园旧址。从1958年地图清晰的标注着。此院落属于传统北方民居。建于民国,多坡屋面,砖木结构。

院中老房子,砖木结构。

院里的老房屋能说明建筑是有年头了,前、后两个大门的长度就是老房子的长度,算是比较大的房屋,半个世纪前去过,屋内很宽畅,还有地下室,现在因常年失修,已经渗水。

老屋廓下花牙子装饰,从屋前的木柱、石墩、廓下花牙子装饰看,还有岁月的痕迹。现在院里很挤,住户多,算是大杂院。

25号在胡同中后门

已经看不到一点花园的样儿。也许这里有许故事......

原公安厅院是现14号院,徐宅旧址,老房子处在院子西南角。公安厅对面是幼儿园,徐家的花园旧址。

这片最大的私人花园当属是徐家花园。

现在的徐家花园14号大院。民国初年是徐鸿宾家老宅院。解放后为省公安厅驻地。后来成为省长官邸。再后是省电子工业局办公地。现在成为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厅宿舍。

44—2号大院原貌已无。在地图上看到这原来叫“怡园”。实际上是徐家的花园旧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大院是省公安厅幼儿园。其斜对面就是省公安厅办驻地。

万竹园

现在这些藏在上新街片区的私人家花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但是,上新街北首的万竹园,是保存完好的江北最大的私人庭院式花园住宅。它的风貌依然都能欣赏到了,只要走进趵突泉公园,就会观赏到万竹园这座私人住宅花园美景,园中建筑群集中了其精华,楼、台、亭、阁、廓、榭、桥、池、湾、泉,可谓景景皆入画。

当然文中所提到的这些私人花园,都是百年来上新街片区的传统私人花园,均以深进的四合院为主,把院中打扮的观赏植物,绿树成荫,有条件的建有园亭、花架、水池、亭阁、假山等,组成优美的园林小景,彰显主人的身份,使其居住的人,享受优雅环境!

它们没有万竹园这么大,也可能没有这么豪华,现在,再也还原不出当年的旧景,花园没了踪迹。那些历史记忆还在,回忆还在。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夏伟 报道)

责任编辑: 刘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