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本硕博一体化!青岛科技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

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2022-10-30 12:49:5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0月29日,青岛科技大学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开班仪式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标志着青岛科技大学工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正式启动。

仪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分别与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京博控股集团签订首期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根据协议,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共选拔30名优秀学生,培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创新:突出校企联合,青岛科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赛轮、金能、森麒麟、京博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导师组制,在传统校企“双导师”的基础上,配备导师助理,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课堂、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企业,促进教科产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双重身份,从进校起,学生既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又是企业的一名员工,1年在学校开展专业学习、2年在企业实践锻炼,毕业时培养成为企业运营的骨干和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

青岛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学校产学研融合底蕴深厚。学校曾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典型经验和做法被多家权威媒体深度报道。“青科大系”上市企业十几家。丰富的合作经验,让学校准确定位企业的难点、痛点,从而有的放矢,培养专门的人才。二是学校优势学科特色突出,紧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是我们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学校聚焦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解决企业难题为着力点,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3+1+2+N”本硕贯通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就深具企业特色,开设企业课程、实施企业实践、改进结果评价,将改革落实落地,将学科特色融入企业发展。三是学校以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人才提高质量主线。学校先后召开了十几轮的论证会,制定了《材料与化工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工作方案》;学校积极与企业对接,宣传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前景,争取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在此改革过程中,学校突出了选拔阶段企业参与、培养阶段产学融合、就业阶段高质保障,牢固铭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青岛科技大学计划每年培养30-50名适应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师,探索实行“3+1+2+N”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实施计划。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本科阶段,在校进行3年工科基础知识学习,并组织到合作企业进行见习实践;第二阶段即本硕过渡阶段,时间为1年,在大四上学期经过推荐选拔后,进行硕士阶段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在大四下学期达到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第三阶段即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后,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达到毕业条件和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第四阶段即N年跟踪反馈阶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和发展,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所联合、教科产融合。学校将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方案,适时启动工程博士人才培养工作。

开班仪式后,举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论坛,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少远主持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杜伯泽,山东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梁强,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勇刚,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赛轮集团副总裁顾锴,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万翔先后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李鲲鹏 李磊 刘奕辰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