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蓝光≠防近视!消协:电子产品屏幕的护眼模式效果更好!

2020-07-15 17:28:1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近期,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线上教学一度在学校广泛展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长时间使用对孩子的视力产生较大负担,一些商家遂开始炒作电子产品的“蓝光危害”,宣传推销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防蓝光眼镜、防蓝光贴膜等产品。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疫情之下,防蓝光产品热销。

防蓝光=防近视吗?其实防蓝光产品并没有那么神乎,消协选取摩可、邦克仕、美国0度、亿色、依斯卡、倍思、品胜、第一卫、毕亚兹、插画师、斯泰克、毕亚兹等品牌防蓝光贴膜产品,进行比较试验证实,其防蓝光效果不及手机自带的护眼模式。

14日,山东省消协发布中消协关于防蓝光眼镜、防蓝光贴膜等产品的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拨开了防蓝光“迷雾”——不必过分担忧蓝光对眼睛的危害,也不要盲目迷信防蓝光产品广告中宣称的近视防护效果,选择适当的电子产品,关注用眼卫生,合理用眼,才能保护视力。

蓝光导致近视无直接证据

近年来,我国防蓝光眼镜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经济导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防蓝光眼镜”,可以搜索到低至9元包邮、高至数千元不等的不同品牌产品。其中一款价值179元的某品牌防蓝光眼镜,显示月销量超过1.5万件。这些产品除了畅销外,还不约而同地宣传蓝光危害,宣称产品可以预防近视、缓解疲劳。

蓝光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对视力有害,防蓝光产品是否具有预防近视的功效?

“‘防蓝光眼镜预防近视、缓解疲劳’的说法目前尚没有科学依据,在临床上并不建议人人都戴防蓝光眼镜,这更多的是一种噱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孙伟直言不讳地表示。

持有同样观点的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中心主管技师赵世强也表示,目前社会上存在对蓝光危害的过度解读,防蓝光和视疲劳与近视防控没有直接关系。

所谓蓝光,是指波长范围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蓝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是电子屏幕,太阳光、许多LED灯具等同样也有蓝光。

“蓝光只是具有造成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与视网膜接收到的蓝光剂量有关。也就是说,蓝光照射只有达到足够的时间和一定强度后才有可能造成视网膜伤害。”中消协综合多位权威专家观点分析称。

“当蓝光的波段处在445纳米以下,光强超过一定阈值且长时间照射时容易产生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其中尤以435 -440纳米附近的短波蓝光伤害最大。蓝光对眼睛的主要伤害可能是会导致眼底出现黄斑病变,但这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照射下产生的。而且,目前医学界认为,影响黄斑病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而不是蓝光。”上述中消协分析表示。

同时,蓝光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专家认为,480 -500纳米之间的蓝光具有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可帮助促进睡眠、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等。目前还有视力保护研究显示,蓝光或者紫光甚至还具备抑制眼睛近视的作用。

“其实,质量合格的电子产品已经过滤了有害的短波蓝光,其蓝光危害值基本都处于无危险级别。即正确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所接触到的蓝光一般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目前也没有蓝光导致近视的直接证据。”中消协报告称。

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有害无益

疫情期间,济南学生家长李胜丽为了让频繁上网课的女儿保护眼睛,花费299元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防蓝光眼镜,商家号称可以预防近视。可是让她苦恼不已的是,几个月下来,孩子的眼睛还是近视了。

类似李女士遇到的情况不在少数。中消协提醒称,所谓“防蓝光产品”预防近视缺乏科学依据。针对一些商家通过对防蓝光产品的性能进行虚假夸大宣传,过度解读蓝光的危害,高价推销防蓝光产品,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多位专家指出,医学上暂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等产品在防控近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相反,因防蓝光产品数量众多,产品质量参差

不齐,如果选购不当,反而容易给孩子的眼睛带来伤害。

“当前的防蓝光眼镜多存在以下问题:有的产品对损伤眼睛的短波蓝光没有防护效果;有些产品完全屏蔽了蓝光,即过度防护;由于防蓝光镜片大都带有颜色,这就会造成一定的‘色偏’,如果长时间使用,反而容易加剧视觉疲劳。”对当前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各种防蓝光产品,多位专家一致认为。

电子产品护眼模式优于防蓝光产品

在防蓝光产品中,除了防蓝光眼镜外,防蓝光贴膜也颇有市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的护眼模式与防蓝光产品相比,哪个效果更好?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针对二者的效果,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曾于去年开展了比较试验,试验选取了摩可、邦克仕、美国0度、亿色、依斯卡、倍思、品胜、第一卫、毕亚兹、插画师、斯泰克、毕亚兹等品牌的防蓝光贴膜。测评比对显示,护眼模式可以起到降低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蓝光辐射比、提升屏幕蓝光峰值比、降低屏幕亮度和降低屏幕色温的作用,使蓝光波段总能

量和蓝光波段峰值能量均得到抑制;大部分标称具有防蓝光功能的贴膜虽然也能起到一定降低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蓝光辐射比、提升屏幕蓝光峰值比和降低屏幕色温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换言之,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护眼模式以及部分标称具有防蓝光功能的贴膜均能起到一定的防蓝光作用。但电子产品自带的护眼模式在防蓝光方面功能更加全面、效果更加显著。”中消协的结论让济南学生家长李胜丽茅塞顿开。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电子产品更利于预防近视呢?

来看这份试验结果,中消协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曾就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产品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全部13款样品均无蓝光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但15名中小学生被试者在进行30分钟的游戏任务后,有5款样品让被试者感到明显的视疲劳;有10款样品显著影响了用户视知觉功能的表现,产生预警。

“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青少年一次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观看20-30分钟之后一定要适当休息,以缓解视疲劳,修复对视知觉能力的损伤。”中消协建议,为保护视力,消费者可优先选择OLED显示屏和经过改良的LCD显示屏(TFT显示屏),并优先选择大屏的电子显示产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