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丨中华文脉 自信持之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晨

2023-09-20 07:35: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李臻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爆火出圈,到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诗意阑珊,再到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霸榜热搜……跨越古今的文化宝藏,正经历一场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它关乎热爱,关乎情怀,更关乎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文脉连通国脉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自信,作为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赓续。几千年的历史流变,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有着坚韧的精神纽带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才能拥有坚持坚守的定力、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自信源于底气

自信源于亘古而新、源远流长。

眼界向外,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世界文明奇迹。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遗憾的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在频繁战乱与冲突中,放弃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导致璀璨文明湮灭。纵观历史,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劫难,特大自然灾害、民族自身崩坏、甚至异族统治,但中华文明的火种从未中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目光向内,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星空中绚丽的星宿。思想方面,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智慧启迪;科技方面,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物方面,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曹雪芹等,灿若星辰,熠熠生辉;文学方面,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基因,镌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然挺立,彰显着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自信源于浴火淬炼、百折不挠。

1947年1月12日,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被国民党和地主武装军队包围了,未满15周岁的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斩钉截铁地说出七个字:“怕死不当共产党!”随后,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回望28年的革命岁月,有姓名可查的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就有370多万。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叶挺、左权、赵一曼、董存瑞……一个个中国共产党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靠的是理想信念的引领,更是革命精神的感召。正是因为有了精神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人才有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才带领着中国人民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

自信源于应时而变、开拓奋进。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口众多,是建国初期最主要的社会面貌。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只占当年世界产钢量的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党领导人民奋起直追、砥砺前行,努力“拔穷根、摘穷帽”,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战天斗地的非凡历程中,逐渐熔铸了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勤勉为公的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敢于超越的载人航天精神、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更为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力量。

如今,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殷实富裕的转变,贫穷落后成为历史,5G、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特高压输电、高铁等技术领跑全球……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古老的东方大国书写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篇章。

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要义。前进道路上,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澎湃动能。

筑牢意识形态防线。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守好宣传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提升建网、上网、管网能力,筑牢网上网下防控体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和防范化解,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红线,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在家庭,要用良好的家风家教涵育道德品行,让美德在亲情中持续升华;在社会,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通过典型选树、宣传宣讲,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全社会的文明根基。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关系到民心凝聚、人心向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和幸福感。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保障文化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植根生活、扎根群众,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丰富文化供给。要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培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电影、电视剧及文创基地,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文明长河奔流不息。我们走在文化强国的大道上,展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图景,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文化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系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监制:韩浩

统筹:吴永功

记者:张晨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

相关链接:

期待您的参与,大众日报“齐鲁红星”山东党建品牌榜大型融媒报道启动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