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会丨备齐“工具”让“四下基层”不虚此行
大众日报记者 刘宪伟
2023-11-15 11:32:1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牛晓彬 辛合
“四下基层”是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出的工作方法,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基层广泛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四下基层”的实践意义,备齐下基层的硬核“工具”,以坚定的决心和踏实的行动,让“四下基层”成效满满、不虚此行。
备好“大喇叭”下基层,让党的政策“飞入万户人尽知”。“早晚一段新闻、中午一声乡音”,电线杆上悬挂的大喇叭为群众了解政策提供了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想要政策实实在在的在基层实行开来,基层党员干部也要备好自己的“大喇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汁原味送到百姓耳边。要多走进群众的生活中,了解真实的基层生活,站在群众的角度,从内容繁多复杂的政策中,将群众最关心、涉及利益最直接、平时使用最经常的政策挑出来进行重点讲解,真正将政策与百姓需要融为一体。宣讲政策时,多采取“浅、现、白”的乡音乡语宣讲形式,用活基层丰富的本土语言,与群众拉家常、话农事、说民生,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把对群众生产生活管用、实用的政策讲明白讲清楚,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备好“放大镜”下基层,让调查研究“于细微处见真章”。“不细观,则不能明识”,真正好的调查研究,是把功夫落在平时,落于细节,在真正了解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和问题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政策。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员干部必须自备调查研究的“放大镜”,聚焦民生所需所盼,俯下身子多角度、近距离仔细查找民生痛点、难点、堵点,杜绝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真正把问题找准、把矛盾摸透,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用好调查研究的“放大镜”,更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以“解剖麻雀”之功,深挖问题背后的“民意民愿”,力求做到全面深入,确保调查研究有“实”又有“效”。
备好“笔记本”下基层,让信访接待“春风吹遍乡野处”。群众信访工作是社情民意的“窗口”,也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众对利益问题诉求越来越多,领导干部与其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来上访,不如带着笔记本,主动下基层去接访。要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实际诉求,汇集群众的真知灼见,详细记录相关情况,让自己的笔记本成为民情民意的“收纳箱”。当然,把群众问题收集到位还不够,关键是能解决到位,要牢固树立“信访无小事,责任要压实”的观念,把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时刻放在心上,抓住“事要解决”这个根本,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让群众带着问题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备好“小板凳”下基层,让现场办公“服务群众零距离”。群众在哪里,我们工作的聚焦点就要在哪里;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工作的现场就应该在什么地方。既要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力推“马上就办”,又要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置于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践也证明,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有力举措,能真正把为民宗旨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期基层工作日益复杂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深刻理解现场办公下基层的意义,备好一把现场办公的“小板凳”,深入企业车间、建设工地,走进学校村居、田间地头,奔着问题来、对准难题去,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了解其真实感受,找准问题症结,争取将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责任落实在一线。
(作者单位:青州市委组织部)
监制:韩浩
统筹:吴永功
记者:刘宪伟
实习生:薛舒晓
(大众日报 山东党建云平台 出品)
责任编辑: 刘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