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源大街2号|错把脏话当《诗经》,历史文化学院的文化去哪儿了?
大众日报记者 杨帆
2023-09-20 18:37:26 发布来源:泺源大街2号
原创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公众号在一篇推文中,错把学生编的骂人梗当《诗经》引用,发布后引起网友争议。
9月19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华师历院”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称,公众号因把关不严,一篇推文造成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学院深刻检讨,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深入开展问题整改。
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9月,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在“华师历院”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采访学生对学校集体活动感想,其中写到,有学生用诗经里的文章《诗经·彼阳》,来表达自己的学校生活感受,并引用了相关“诗句”。
然而文章发布后,却有网友指出,这所谓的《诗经·彼阳》其实是一首坊间流传的伪造古诗。此“诗”乍一看有《诗经》之感,实则每句都是生搬硬造、语意不通,甚至通篇在用“脏话谐音梗”进行讽刺谩骂。例如其中一句“彼阳若至,初升东曦”,实则有谐音“弱智”与“畜牲东西”。
相关选段
对此,有网友表示难以理解,“初升东曦,若雉飞舞。用这样的话表达对学校集体活动的不满是不对的。”“哪怕读一遍都能明白。”也有网友觉得,这是属于学生时代的快乐,没什么大不了,“不要看网上笑话小编的人一堆,那个‘诗经·彼阳’引用太有迷惑性了,相信很多人都难发现。”
当然,若是普通人上网看到这样的句子分辨不出、引用错误,大家大可以一笑置之,不必上纲上线。然而,此次这种荒唐的错误却是出现在了一所知名学府历史文化学院的官方账号上,就实在让人无法一笑而过了。
网友评论
“谐音梗”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网络亚文化,五花八门的表达和含义层出不穷,即便是每天把社交媒体刷个遍,也未必能够完全掌握所有“黑话”。所以,文章编辑看到选段,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不懂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本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在于,即便网络热梗日日更新,《诗经》确是实实在在已存在千年,在历史和人文领域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相关专业绕不过的研究内容。
那么,在一个专门研究“历史文化”的学院官方账号里,赫然出现这样的失误,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了,甚至让人不禁质疑——该师范大学的学子作为教师的“后备军”,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科知识储备呢?
网友评论
当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有很多——可能是当值的小编学识尚浅,知识储备不够,也可能是审核不严,走马观花,并没有认真审阅内容……可无论真的是小编吃了“没文化”的亏,还是仅仅是一个失误,都不应该成为该账号出现此类错误的借口。
若是小编学问不够,判断不出诗句是否真的出自《诗经》,大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诗经》原文,或是学生给出的相关诗句,很容易便能识别真假,发现其中的蹊跷之处。学生们搞学术、做研究,文献检索是其最基本的能力,若连核查一句《诗经》里的句子都做不到,又如何谈治学?
而若是审查不严,则更不应该。学院官方账号作为学院对外展示自身实力的“传声筒”,代表了整所学院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其所在大学的整体声誉。因此,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慎之又慎。更何况,这次的错误并不是多么难被发现,哪怕只要出声读一遍,就能轻而易举地察觉出来并改正。
高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既包含对校内学子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对更广泛的社会受众的公共教育。当代社交媒体声量巨大,任何人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掀起蝴蝶效应,何况是高校账号这种原本就拥有巨大受众基础的公共媒体。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此次“华师历院”的失误都是对《诗经》和学校集体活动的不尊重。
穿越千年,《诗经》中所寄托的情感依然鲜活,朗朗上口的诗句如今仍在人们耳畔回响。时下,一些新颖有趣的二次创作,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蕴藏其中的人文之美。然而,在此之中,也有人假借“抖机灵”的名头,将原本赤诚真挚的诗句,改装成不堪入耳的脏话,这就是对其承载情感的亵渎了。
“伪诗经”看似颇具文采、创意十足,但细品之下依然难改其恶俗低劣的内核,难等大雅之堂。
学生表达想法,不代表可以踩着历史文化与道德底线肆意妄为。高校官方账号的管理者,要提高把关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要洗清污言秽语的假文化,还真正意蕴丰厚的真文化以生存空间。事件发生后,相关高校要做的并非一删了之,把责任一推,而应借此机会,认真审视自身在文化传承与教化公众中所存在的不足,做优细节,扎实根本,莫要让文化精粹在古今碰撞中变了样。
(新闻来源:央视网、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王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