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区疾控中心:出现这些症状要尽早就医

2023-12-06 10:57: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青岛西海岸报

青岛西海岸报/西海岸新闻网记者 龚鹏

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一老一小”等易感群体要做好预防

出现这些症状要尽早就医

近日,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期,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易感群体应做好预防。

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近期常见呼吸道疾病有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

其中,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4天,多为2天。流感起病快、猛、强,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嗓子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轻症的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

提醒:若不慎感染,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严重呕吐等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秋冬季高发,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咳嗽、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于感冒,可自愈。感染累及支气管会出现咳嗽,多以顽固性干咳为主。少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肺炎。支原体肺炎以持续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婴幼儿以喘息为主要表现。

提醒: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要警惕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及时就医,早期用药,避免病情加重累及其它脏器。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通常在冬春季流行,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特别是2-6个月小婴儿感染后常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的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不必特殊治疗,可自行好转。毛细支气管炎是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的呼吸窘迫临床综合征,通常在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出现1-3日后发病,一般表现为发热(通常不高于38.3℃)、咳嗽和呼吸困难,还可能会有脱水和肺炎的表现。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要轻得多,常仅有上呼吸道症状。

提醒:当儿童在病毒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喘息等症状时,家长需要警惕毛细支气管炎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就医。

腺病毒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儿童4%-1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可以引起胃肠道、尿道、膀胱、眼、肝脏等器官系统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腺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到5岁,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咽痛、结膜炎、腹痛、腹泻等,泌尿系统感染者可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提醒:腺病毒感染一般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多为对症治疗,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就医。轻症患者一周左右即可自愈,切忌滥用药物。

■如何预防

积极接种疫苗 切勿带病上学

近期多发的呼吸道疾病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那么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应如何进行积极防控呢?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学校应做好晨午检、因病缺勤师生登记追踪和传染病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居家休息、积极治疗,不得带病上学。学校还应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场所的空气流通,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开展日常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等卫生用品。除此之外,学校应开展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积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我们在咳嗽、打喷嚏时注意要用纸巾、毛巾捂住口鼻,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鼻子、口腔等部位。同时,要勤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之后,在就餐前或者接触污染的环境之后,要注意洗手。

值得一提的是,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建议大家积极接种流感、水痘、新冠等疫苗,减少患病风险。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责任编辑: 苏芃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