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耀齐鲁丨青州:“三个坚持”推动“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见实效
大众日报记者 吴永功 李欣苁
2022-11-27 13:02: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以来,青州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坚持党建引领、分类统筹、创新示范,集中各方资源力量强力推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树牢大抓基层导向
开展“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党建引领是关键,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健全责任分工体系,优化奖惩激励措施,夯实农村基层发展根基。一是构建市镇村三级齐推进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市指导、镇街主抓、村主体”的责任分工体系。市里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综合协调、指导和督查落实;镇街区党(工)委承担主体责任,召开工作推进、培训会议150余次,全力抓好组织实施。成立1054个村级“五清”工作组,村党组织书记以身作则,带头“自清”,党员实行责任包干、串巷联户,具体抓好宣传、摸排及清理整治等工作。二是形成目标明确抓落实的工作导向。坚持“夯实基层抓党建,党建引领促发展”的目标要求,推进实施网格化管理提升行动,用“小网格”推动“五清强基回头看”大治理,制定印发《青州市“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因村制宜、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的原则,明确目标责任,细化任务分工,持续用力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不断提升村级管理运行规范化水平。三是完善鼓励先进促担当的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双月一评分,开展随机抽查、专项督查,注重结果运用,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抓牢村党组织书记这一关键人,开展“提级述职”激励村党组织书记担当作为,市镇分级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以“党建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引导村干部比发展、拼干劲、争位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坚持一抓到底,推动基层全面过硬
深入开展“清理村级合同、集体尾欠、闲置资产资源、环境卫生、信访矛盾”五项攻坚任务,全方位增强村级发展质量。一是三资清查强家业。以深化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为切口,全市13个镇街区1054个行政村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清理整治“七步法”全面理顺资产资源,全面摸排“糊涂账”,全面清理收缴集体尾欠,实现了账面清楚、底子明白,有效提升了“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建立完善了问题台账,逐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落实问题销号制度,已累计清理“三资”领域问题2.9万余条。二是清洁卫生强颜值。以“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花园村庄创建和景区化村庄建设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行动开展以来,各镇街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路域环境、村周围空闲地、村内残垣断壁、污水直排和弱电线路等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全覆盖整治,累计清理各类问题7800余项,创建山东省美丽乡村26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21个。三是化解信访强和谐。对村内涉及土地纠纷、干部作风、村务管理、劳动社保等信访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制定信访矛盾排查化解方案,抓早抓小,清管并行。结合“织网·扎根”行动,规范提升农村网格化管理,全市1054个行政村设置微网格5740个,推选党员中心户11057户,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充分发挥网格协同作战作用和网格员、党员中心户“末梢作用”,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坚持创新示范,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化“五清强基回头看”行动的“关键一招”,遵循“培植典型、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方针,创新多元发展模式促集体经济增收,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引擎。一是打造党建联合体促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打破区域界限,推动机关、企业、农村等各领域的党建资源跨界融合,通过联村党建、景村共建、企村共建等方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辐射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比如,亚泰花卉区域党建共同体推动周边2个镇14个村花卉产业资源跨界融合,辐射带动4100余农户年增收致富。邵庄镇建立了王辇、石羊等9个党建联合体成立新村党委,辐射带动全镇43个村形成村级发展“共同体”。二是支部领办合作社促集体增收。制定《青州市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1050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其中,何官镇南小王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通过流转周边5000亩土地,有效实现土地组块“集中”、连片“升值”和多元“增收”,合作社入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5万元。三是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促共同富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以直播电商新业态为抓手,推行“一镇一号、一村一品”数商兴农新路径,先后打造直播团队21个、直播号36个,串联500多个村党组织、3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市农特产品从“种得好”到“卖得好”,青州蜜桃、弥河银瓜等明星果品走俏中国市场,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5.1亿元、5.9亿元。
策划:兰传斌
统筹:吴永功
记者:李欣苁
通讯员:张明涛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 李欣苁 签审: 吴永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