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守正创新,走近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2020-10-25 21:24:2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天朗气清,微风和煦,在公园,在广场,在绿地,在野外,都会看见很多大人带着小朋友在放风筝,手里的线绳随着风的大小收缩自如,天空中飞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燕子、蜈蚣、蝴蝶、鲤鱼……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风筝制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余年,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后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作为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郭洪利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传统风筝技艺与现代表现相嫁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风筝文化之路。
坚守,传承风筝文化的根脉
郭洪利,男,潍坊市寒亭区人,生于1972年9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父辈影响喜爱风筝艺术,从事风筝扎制技艺30余年,尤其擅长潍坊传统风筝的创作及扎制,多次获得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和能工巧匠称号。
在郭洪利的工作室中,不到100平的房间内挂满了龙头蜈蚣、蝉、蝴蝶等各式各样的风筝,这些都是出自郭洪利之手的精品风筝。
由于从小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他对削竹、糊纸、描染等技法逐渐精通。1989年,受风筝会的带动,潍坊的风筝产业雏形初具,他毅然从印刷厂辞职,专职从事风筝扎制,潜心研究创作这种竹与纸相结合的艺术。
制作一只只有1元硬币大小的沙燕风筝且能成功放飞,可能吗?在普通艺人的眼中,直径10厘米的风筝能起飞已经是极限,但是郭洪利却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7根竹条,每根竹条的粗细只有仅仅0.2毫米,比人的一根头发丝还细,后期还要经过火烤造型和修研磨细,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难倒郭洪利,而这,已经是他十多年前的“旧手艺”了。
在风筝“造型优美、轻盈善飞”的传统制作要求上,郭洪利大胆尝试“竹条即线条”的设计扎制理念,分寸之间竹线无凹凸、滞停现象。“风筝好不好,骨架就是标准。”郭洪利认为,他坚持传统技艺,坚持用“竹条最少表现线条最满”“突出局部代替整体”的设计理念,避免线捆、胶粘、嫁接、插拼、环套等碳杆风筝的制作方法,这种精简设计引导他不多用一块竹料,不多扎一个结点。在他的工作室里,三根细竹弯成的“金蝉”、尽用直线竹条的“双宫灯”、长线竹条的“鹞鹰”等作品,仅几根点睛之笔的竹条就勾勒出飞鸟虫鱼的全貌。
不仅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他在选材上也十分讲究。“竹子我亲自去南方采买,只用生长5年以上的。”郭洪利介绍,一件风筝产品的竹料选材、卯榫设计、绸绢粘糊、颜料选用、手工绘染、挂线试飞等工艺,都是衡量风筝非遗文化含量的标准。其中,仅竹料取材他就能规范到产地、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多个步骤,一个工艺不缺,竹条才能弯曲环绕,风筝才能扎制成为精品。
“接过前辈接力棒,这就是一种使命担当。”郭洪利从不在艺术上固步自封,从不在制作上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从不在营销上搞拉拉扯扯和搞不正当市场竞争,而是靠质量信誉说话。如他制作一只龙头蜈蚣风筝,光竹条就要用足300根,其实用100根也能过得去,但他绝不去那么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凭着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三十多年来,郭洪利不断荣获国际国内大奖,2010年,代表性作品《龙头蜈蚣》斩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2008 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和 2011年上海世博会文化展示活动;2018年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选为“欢乐春节”外事礼品,发往170多个驻外机构作为外事礼品。目前他已拥有10多项专利等知识产权。靠过硬质量信誉,他的公司也很早就取得了自营出口权,每年向日本等国家出口大批质量优异的风筝,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只做精品。”这是当年父亲在传授技艺时对他的要求,这早已融入郭洪利的血脉。
创意,拓展风筝表现的内涵
去年4月,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如期而至。作为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文体活动,现场共有65个国家(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云集,将放飞场上空装扮成世界文化荟萃的舞台。其中一组由21个大型风筝组成的风筝矩阵尤其引人关注。该风筝矩阵由20个“鲲”形状的软体风筝和1个板式风筝组成,其中最大的风筝面积有上百平米。这个风筝矩阵是郭洪利携手《完美世界》手游团队,历时一个多月精心打造的。潍坊风筝这种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整体风筝矩阵的效果非常震撼,但想要实现这种效果并不容易。即便是对有几十年风筝制作经验的郭洪利来说,这次制作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郭洪利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在尝试如何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风筝文化。
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去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看到当地一些风筝手艺人,以风筝为载体,尝试把游戏、动漫等元素结合,非常新颖,也特别受欢迎,郭洪利很受启发,在他看来,在纷纭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主动创新,主动拥抱这个时代,跟这个时代融合、跟年轻人融合,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让年轻人接受,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也就在这个时候,腾讯游戏负责发行的《完美世界》手游找上了他,双方一拍即合,携手来共同实现这个创意和挑战。
传统的风筝艺术,和当下热门游戏的结合,产生了特别的魅力,《完美世界》手游这组风筝矩阵,一经放飞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得了俄罗斯电视台、山东本地媒体等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活动现场,众多国内外友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驻足观赏。再加上此前《王者荣耀》王者主题风筝的直播650多万人在线观看,郭洪利“潍坊风筝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述”大大火了一把。
目前,郭洪利已经与海内外多家大型公司展开合作,实现共赢。
“博采众长,传承经典。”郭洪利坚持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他艺术元素融入到风筝制作中,丰富了传统风筝的造型。
“尤其是跨界合作,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焕发了更加年轻、更加国际化的魅力。”郭洪利说,他花了半辈子去了解风筝、制作风筝,这样的尝试又发现了很多惊喜,让他感觉到风筝创作有更多可能。目前,他正在深入考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在全新的市场形势、传播形势下,用匠心+创意拓展风筝表现的内涵,丰富风筝文化的魅力。
传播,扩大风筝文化的影响
国外开风筝讲座,做文化交流,手把手教外国人制作风筝,近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
除了在国内各地进行各种风筝文化展示活动,他曾先后赴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埃及、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贝宁、尼泊尔、韩国、泰国、老挝、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进行风筝放飞与扎制展演、同时开展风筝文化艺术交流讲座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了传统中国风筝文化,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好评,推动了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让我感动的是,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国外的孩子对扎制风筝非常感兴趣,前段时间我去非洲的几个国家,我教给他们风筝制作的技巧。他们画上自己喜爱的图案,老鹰、燕子、花朵……一只只各式各样的风筝纷纷飞上了天空,孩子们兴奋地在草地上欢笑、奔跑。当我将巨型的龙头蜈蚣风筝放飞在空中时,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呼,他们说,看,中国龙!……现场气氛特别好,我作为中国人,特别高兴。”郭洪利说,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而且外国友人对风筝很感兴趣,学习风筝制作的热情很高涨,这让他对潍坊风筝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郭洪利正在筹备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会场展品。去年进博会首次增设4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向进博会各国来宾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其中就有一只郭洪利制作的长达6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的目光。“今年准备精选一下,把潍坊的具有代表性的风筝款式都带去,‘让世界了解潍坊,让潍坊走向世界’。”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王玉龙 许琛 报道)
责任编辑: 曹庆丽 签审: 王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