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图举行《纸路探秘——漫话造纸术的发展与传播》讲座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2023-06-01 18:21: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约两千年的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促使人类文化传播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创造。造纸术是如何发展与传播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月27日大众讲坛“文房四宝”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山东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刚教授讲授《纸路探秘——漫话造纸术的发展与传播》。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纸张从最初以包装或衬垫材料为用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书写记录材料,成就了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伟大之处。

陈刚教授介绍,手工纸的一般制造工序有采料、浸料、腌料、蒸料、漂白、打浆、成纸、压榨、干纸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手工造纸的材料和工艺亦不尽相同。讲座中陈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纸张、唐代硬黄纸,以及其他国家手工纸的工艺,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使读者们对造纸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半岛,7世纪传入日本。

据《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造纸技术于610年由高句丽僧人昙徵传来,也有记载为三世纪末百济的王仁吉师传来。日本手工纸原料一般为韧皮纤维,制作精细、质量上乘,名目繁多、用途广泛。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朝鲜半岛,也形成了以捶打加工为特色的高丽纸,《鸡林志》记载了韩纸的特点:“高丽楮纸,光白可爱,号白硾纸。”

唐天宝十年(751年)与大食国之战,开启了造纸术的西传,在撒马尔罕,阿拉伯人开设了第一个造纸厂,793年造纸术传到巴格达,1151年到西班牙,1276年到意大利,1390年到德国。造纸术在西传的过程中,与当地人的制作习惯相结合,选料来自破布、床单、船缆的亚麻、棉等,形成不同的特色。纸张取代西方此前使用的羊皮纸,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门槛。很快,印刷术也发展了起来,有效促进了人文与科学的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均有重要作用。

随着造纸术的传播和发展,西方出现了非常精美的水印技术,中国则是在纸张质地、尺幅以及后期加工工艺等方面不断发展。宋代印刷术出现后,对纸的需求增加,中国竹纸工艺得到发展普及,出现了连史纸、贡川纸、毛边纸、元书纸和表芯纸等种类。用腌浸、堆置发酵或者蒸煮的方法提取纤维,是必不可少的制作工序,也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明代后期竹纸工艺成熟,同时孕育出现了集中国造纸工艺之大成的宣纸。

传统纸张促进了信息的记载、知识的普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讲座尾声,陈刚教授向读者们展示了他带来的纸张样品并与读者们互动交流,使读者们近距离体会了传统手工纸的精妙。(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兰慧 通讯员 张海梅 华天舒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