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易卜生与我们的世界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田可新
2023-11-05 20:10: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来到乌镇,我觉得是一种童话成真的感觉。”来自印度的艺术总监、著名导演迪潘•斯瓦尔曼带着易卜生的作品《培尔·金特》来到了乌镇这个话剧的“童话镇”,与大家展开对话。
戏剧《培尔·金特》是易卜生剧作中最具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一部。诗剧通过纨绔子弟培尔·金特放浪、历险、辗转的生命历程,探索了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重大哲学命题。迪潘•斯瓦尔曼带来的版本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迪潘•斯瓦尔曼作为导演、改编者、舞美设计以及整个的创作的核心,对这部戏剧的改编受到死亡的影响很大。他在对话中谈到,“原本的主演是我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他是演员,我是导演,他演了我几乎所有作品的主角,所以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他的离开让死亡非常鲜活地摆在我面前。”因此,在这次演出的《培尔·金特》里,迪潘导演受死亡的影响很大,甚至在演员的安排上也能体现这种,“我每次想到培尔·金特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他的样子。当我再一次选角的时候,我就想说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饰演培尔·金特呢。我们现在的演员,在之前的版本中是扮演魔鬼的角色。所以是有一个角色互换,昨天晚上我们看到的培尔·金特的演员原来是魔鬼,演魔鬼的演员原来是演上帝。”
在易卜生文本中有很多哲学性的表达,不断提到人生的自我寻找。关于这一点,迪潘•斯瓦尔曼认为,文本中哲学性的表达应该更多融合当下。“我们知道这个文本已经100年了,当时是在挪威创作的。当时易卜生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是非常不同的。那我们在做这个版本的时候,就在想要如何跟当下对话。”
因此,迪潘•斯瓦尔曼的《培尔·金特》是关于亚洲的,是当代的,属于我们的世界。“作品要有一个当代性,跟当代的连接,他的作品必须对当代有所反应。”迪潘•斯瓦尔曼希望带来的培尔·金特是一个亚洲的培尔·金特,在戏里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节点,他都会着重去表现亚洲的哲学。“戏里有一幕是培尔·金特藏在棺材里面剥一个洋葱,一层又一层,最后什么也没有剩下。这个文本本身就给了我一种可以发挥的窗口,有一种禅性,所以这个作品就变成了一个印度或者亚洲的作品。”迪潘•斯瓦尔曼对《培尔·金特》的塑造是一个非常当代性的解读,他甚至希望作品可以以一种民间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下去。
艺术家的当代表达,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迪潘•斯瓦尔曼眼里的艺术家在某程度上承载着教育的责任,虽然不能预测世界的变化,但他怀着让这个世界更好的希望。迪潘•斯瓦尔曼也告诉观众,不要神化艺术家的表达,“艺术家可能有一定的哲学思考,但是并没有得知世界的真相。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作为一个观众,应该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艺术家的创作更多是一场讨论,一场对话。希望大家能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来跟艺术家进行对话,而不是认为他们在说一个事实。”(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田可新 实习生 裴银璐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