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9年选派21名第一书记,高质量扶贫的“青大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2020-12-03 14:54: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乡村,青岛大学从2012年初以来,9年时间先后选派了21位优秀党员干部进行4批轮换,先后分别到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与大兴镇、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的重点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进行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

青岛大学省派第一书记通过各种途径,累计争取各类帮扶资金及吸引社会资金5.68亿元,牵头组织种植各类特色产业作物4300余亩,进行了大大小小710多个项目的修缮、改造、开发或建设,引领了实实在在的致富之路,形成了脱贫攻坚的“青大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受到了上级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全校动员 倾情帮扶

2012年3月,青岛大学为响应号召,按照山东省委和省政府要求,专门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具体工作意见,明确了帮包工作目标、任务及具体工作措施,把帮包工作列入校党委、校行政的重要工作议程,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推进第一书记及帮包工作。

为了促进第一书记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财务专项列支办公经费,建立了与选派第一书记联系制度,全方位为第一书记提供支持与保障,确保第一书记政治上有关心、工作上有帮助、经费上有支持、生活上有照顾。

学校始终把第一书记的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和使命任务来认真对待。每批第一书记赴任和离任时,学校领导都要与他们座谈,并且也都亲自前往帮包村调研和指导工作,为第一书记排忧解难并协调工作。

2012年4月5日,在欢送首批3位第一书记赴任会上,时任校党委书记夏临华表示,“学校就是大家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

2017年2月13日,时任校党委书记、校长范跃进在临沭调研指导第一书记工作时强调,“要为帮包村找到一条长期致富的路子。”

2019年4月18日,校党委书记胡金焱在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学校是第一书记的大后方。”

在第一书记驻任贫困村后,学校始终予以密切关注,源源不断地从政策、人员、信息、物资、经费等各方面,进行强力支持。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8年多间,学校领导30余次亲赴帮包村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各派出部门或学院派专人60余次看望慰问第一书记,建立了党员干部与帮包村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制度,并且组织专家指导团、无党派人士、邻近地区校友会和爱心企事业单位等,与第一书记一道,共同为帮包村出谋划策、协调联系、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积极协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派出大批青年志愿者团体,在帮包村中,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义务支教、医疗服务、心理疏导、机电维修、文艺演出、墙体彩绘等,以各种方式积极配合和支持第一书记工作。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邀请帮包村的中小学老师来学校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扶贫优势,2018年5月,青岛大学还成立了山东省内首个“乡村振兴研究院”,结合国家政策与基层实践,对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供智力支撑与服务,全面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共同推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攻坚克难 村展新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会穿针,方能引线。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第一书记驻村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了解民情社情,积极展开工作。

没有方向?那就用心“看”!看上级要求,看群众诉求,看发展需求。

没有经验?那就认真“学”!向先进村社学,向优秀支书学,向广大村民学。

没有资金?那就积极“筹”!向各级组织筹,向企业单位筹,向社会公益筹。

第一书记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扎实调研,尽量把村里方方面面的问题摸准、想深、做实,有什么问题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所有的工作,都实实在在地汇成一个“干”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书记。”举旗帜、抓党建、强支部、聚人心、谋发展,成为第一书记入村后做的第一件要事。他们着力强化村里党支部建设,恢复党员定期组织生活,建立联席会议制,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使村党支部焕发出了新的精神面貌,也形成了新的战斗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水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再难也要全力解决。西朱仓东村有800余户2600多人,原来全村饮水靠一口直径不到2米的老井,在2013年赵书鹏到任第一书记时,已经三年没水了,村民饮水十分困难。2014年4月,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打出了口径10米、深15米的大井,并且通过自来水管,通向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喝水不忘挖井人”,心怀感恩的村民们,特地为这口大井立碑:“东寨子饮水井 青岛大学援建”。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前穆疃村以往的路况,村里人早就受够了。2012年,张辉任第一书记之后,办的头一件实事,就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组织村民修了两条标准水泥路,从此改变了这一状况。2013年7月的一天,前穆疃村大雨滂沱,继任的第一书记陈健正在宿舍写工作日志,电话突然响起,是村民伏开玉老人打来的,“我家里被水淹了,水都到床上来了。”陈健迅速前往解决问题后,随后与村委商议,新修成一条400多米的高标准排水渠。竣工当天,伏开玉感激地握着陈健的手说,“这条水渠排掉了乡亲们的心病呐,以后雨再大,我们也不用担心被水淹了。”

“蜀道难”的状况,曾经在苍盛社区困扰了村民世世代代。在河西村和西北庄村之间,虽然直线距离只有短短几十米,但隔着一条20多米深的大沟,村民往来对岸办事情、走亲戚、做生意等,必须绕上好几公里。2013年6月,马林刚到任苍盛社区第一书记后,争取到资金,经过紧张筹备与施工,经过一个月奋斗,一座长30米、宽5米的“民心桥”就修建起来了。2014年,继任的第一书记刘清亮,又筹资把西北庄村前200多米的土路硬化,把河西村村委前500多米的街道修建排水渠,并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传统文化长廊。从此,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在古龙港村,有一条穿村而过的羽龙河,过去河边杂草丛生,到处有垃圾,河水也被污染。2017年初,第一书记张永华和省派驻村工作队队员亓慧到任后,争取到专项资金120万元,对羽龙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建起了羽龙河湿地公园、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安装了体育设施,把过去臭烘烘的污水沟,打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人气旺地,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村子在2018年底也被授予临沂市市级卫生村。

2019年初,亓慧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又来到泗水县庠厂村帮助扶贫,很短时间内改厕507户、户户通13公里、自来水16公里、建生产路3公里、硬化村道15公里、种植榛子树 2万棵 ,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桔梗加工厂,迅速为村里带来了巨大改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4月28日,杨海波来到泗水县圣水峪镇芦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后,迅速全心身投入工作。在上级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筹措410余万元,积极开展强党建、促农商、惠民生、奖助学、抗疫情、抓项目等系列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新修村内主路3公里、生产道路1.1公里、户户通道路2公里,改建村内危桥1座,补充安装路灯40盏,改造危旧房13户,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6公里,流转土地300余亩用于种植中草药,完成村河道拦蓄工程,完成村小二型水库和村村通两座桥梁的修缮加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竣工在望。

这样生活环境的全新变化,在第一书记驻任各个帮包村后,都大刀阔虎地进行着。

万山挡不住,红日耀新村。

一条条新路、一座座新桥、一排排路灯、一口口新井、一个个大棚,一栋栋新厂,通往家家户户的自来水管、有线电视、无线网络等,这些贴合村里实际和村民需求的改造,焦点实、路子对、成效好,迅速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创业。

改变远不止这些。在各个村里,文化大院建起来了,农家书屋建成了,村卫生室条件改善了,旱厕都改成水厕了,患白内障老人免费做手术了,李大娘家的牛生病也医治好了,孤寡老人伏祥利家的麦子有人帮忙收割了,大学生“三下乡”服务队来了,小孩学习用品、家用电器、过冬衣物等捐赠物也来了,“青岛大学——海尔幸福村镇”也建立起来了……

第一书记是领头雁,是排头兵,是智多星,是设计师,更是勤务员。在帮包村,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村民普遍感到,生活确实更有盼头、日子更有奔头了,他们对党的政策更有信心了,对实现全面小康也更有决心了。

找准路子 共奔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貌好不好,生活好不好,发展好不好,最为重要的是,要看地里种了什么、碗里装的什么、眼里期待什么。

沂蒙深处,沟壑纵横,山多地贫,传统作物主要是地瓜、花生和小麦等,村民温饱尚可,但致富难,亟需产业结构调整。让贫困村群众真实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始终是第一书记的心头大事。

致富是真需求,发展是硬道理。为了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变荒为宝”,把“荒山”变为“宝山”,第一书记,上接“天线”谋发展,中接“政策”找项目,下接“地气”带队伍,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在沂蒙深处的古老村庄,打出了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在西朱仓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们戏称为“386199部队”。2014年初,第一书记张利到任后,经过不懈努力,投入资金100万元,种植“早红考密斯”“伏阳梨”等优良品种,并发展其他特色种植,打造了300亩的“玉山镇西洋梨特色种植产业示范基地”,预计盛果期每亩经济效益达万元,为村里留下了“金山银山”的长久财富。

在凤阳村,被村民称赞为“又大又漂亮”的文化广场建成之后,2016年,第一书记吴鹏又全力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他组织村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密集外出考察特色项目,很快,村里数十个蔬菜大棚建起来了,苹果和水梨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光伏发电项目的收入,当年也到村账户了,还带动了周边村庄抱团发展。

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除了发展农副产业和传统养殖业,第一书记还积极在帮包村推进“一村多业”和“一村多品”的特色致富之路。

涝枝新村是省定贫困村,有740余户2500余人。2018年,荆彦玮到任为第一书记,这位4次轮换有3次成为第一书记的“扶贫专家”,在大力改造村容村貌的同时,引进如达箱包公司建厂,经过培训后的130多位贫困户村民,每天生产五六百个精美旅行箱包并远销欧美,实现每人年收入近3万元。此前,在2015-2017年,荆彦玮在朱黄峪村任第一书记期间,建设了150亩的苹果产业基地,并引进农业发展公司,使村子走上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的旅游发展快车道,为村里留下了能下“金蛋”的“金凤凰”,并总结为山东扶贫四种类型之一的“就业安置型”,在全省推广。2019年,荆彦玮又转任小河村第一书记,迅速投入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又与村委班子一道,竭力组织抗疫与复工复产,始终站在脱贫攻坚战的前头。

在古龙港村,传统产业与现代商贸得到了同步并举。2017年初至2019年初,第一书记张永华和省派驻村工作队队员亓慧多方筹资,在村里扶持村民扩大蓝莓和金银花种植200余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2处,培育形成了3个特色产业群。同时,建成了1300平米的沿街商铺,建成现代电子商务中心,以“O2O”新业态促进商贸物流,初期就为村里每年带来21万元的经济收入,形成了实现全面小康的“源头活水”。

在济宁东卸甲河村,第一书记武瑞斌在着力强化村委班子建设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修路和自来水到户以及产业扶贫上。依托“三孔”“三孟”“尼山圣境”以及靠近高铁站和高速路的区位优势,引进了以传承“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研学游营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投资3亿元,占地600亩,打造一个全国连锁的文化研学游营地,既可壮大村集体收入,又可以解决本村和周边村庄村民就业问题,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一书记在驻村期间,牢记使命和组织重托,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功,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彻底改变了昔日穷困落后的乡村面貌。

倡导新风 建设新村

梦想在前,使命召唤。第一书记在帮包村进行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结合起来,把个人愿望和集体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和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的物质基础与生活条件,还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浓烈的农耕文明、落后的小农经济、保守的家族观念和特殊的乡土文化等陈旧思想观念。

港头新村是地处江苏腹地的山东村,唯一相连的是横山公路,路权还属于江苏,村入口处有一条土路与公路相连,长不足一里,却常年坑坑洼洼,一到下雨,满是泥泞,车辆无法进入,村子几乎成为孤岛。这条土路涉及“王”“彭”“冯”“李”四个大姓45处违建,关系错综复杂,导致道路一直无法硬化。第一书记焦明驻任后,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半年后终于把这条土路变成了村民眼中的“天路”。

在苍盛社区的河南村,曾经前任村主任和后任党支部书记有矛盾,故意把家里的草堆和农用器械等杂物摆放到村活动广场,村民意见很大。第一书记刘清亮了解情况后,多次耐心做双方的工作,终于化解了他们的矛盾,两人捂手言和,并一起推动村务治理。

移风易俗展新风,乡村文明暖人心。

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通过建立村级微信群、公示便民服务信息、发放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增添基层党建新活力,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文化层面的建设,提升了村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在各帮包村,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幸福和美家庭”“创业先锋”等的评比,通过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形式,组织“乡村文艺队”“俏姐妹舞蹈队”等文化活动队,宣传本村优秀传统,增强群众归属感和自豪感,逐步使村民养成了文明行为习惯,不见了脏乱差,逐渐改变了村里的风气,村民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没完没了地扯皮的现象消失了,宗族纷争平息了,门派林立消失了,各村各社区都呈现出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文明新风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驻任帮包村期间,第一书记始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瞄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方式,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打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功成必定有我”,是实干的勇气,更是担当的精神。

“功成不必在我”,是深邃的思考,更是使命的考量。

2018年底,青岛大学所有在临沭县的帮包村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圆满实现了帮包目标。2019年4月以来,第一书记转战济宁市圣水峪镇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战工作,相继取得显著成绩,2020年11已帮助当地村社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如今,这些帮扶村的好日子只是刚刚开始。而那些深藏功与名的“第一书记”,大家会一直记得。(谢剑南)

责任编辑: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