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根脉 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孟一
2023-01-03 15:53: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庄名录中,嘉祥县纸坊镇的武翟山村、隋庄村、商村、马市村、青山村5个村庄入选,入选数量居全省所有县市区第二位。嘉祥县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就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有上千年以至数千年的古村多处,本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五个村庄各具特色,为下一步形成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奠定基础。
武翟山村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武翟山村位于嘉祥县城南12.8公里,纸坊镇驻地东偏南3.3公里,武翟山之阴,商朝时期就有人类在武翟山附近居住。2017年,武翟山村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文物局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
村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墓群石刻。武氏祠墓群石刻原是东汉末年仕宦世家武氏墓地的地上建筑,始建于桓帝建和年间,现存有石阙、石狮各1对,汉碑2块和汉画像石44块。武氏祠墓群石刻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石刻,是中国汉代祠堂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伏羲女娲图像》、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均取自武氏祠墓群石刻汉画像石。
武翟山村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祥石雕,形成了典型的鲁中山区民居石房建筑群。村内传统民居采用当地石材垒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下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隋庄村隶属于嘉祥县纸坊镇,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纸坊镇驻地西北4公里。东邻焦氏山,南接后马村,北连青山村,西与仲山镇为邻。隋庄村是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隋庄村是原生态的民俗石头村,现存有明、清时期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统一规划建设的石头民居176家,还有古皂荚树1棵、古井3口、古庙2座,以及百年历史的接骨文化和农家画展等资源。
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西南鼓吹乐。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嘉祥县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商村位于县城南5.5公里,镇驻地北7公里,座落于进龙山脚下,青山之北。因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商泽、商瞿出生地,故名商村。明崇祯年间,冯氏祖由今马集镇东冯庄迁居此地,沿用原村名至今。
村内传统民居由青石砌墙,石板覆顶,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石屋、石墙与石巷浑然一体,古朴古香,韵味十足。拥有清朝时期建设的长寿牌坊、冯氏家祠、古寨墙等。
村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鲁锦织造工艺复杂,大大小小的工序共72道,主要传承于济宁、荷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济宁市的嘉祥县为典型代表。2008年,嘉祥的鲁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市村位于嘉祥县南20里,嘉金线西侧,东靠群山,西瞰平原,南邻龙泉寺,是一个青山环绕,风景秀丽,依山傍水,透露着古色古香,又有着生态园林风貌的小山村。2019年,马市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
马市村传统民居建筑是典型的鲁中山区民居石房建筑,采用当地石材垒砌的石木结构民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村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戏曲。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主要分布于济宁市、菏泽市、泰安市及周边地区。山东梆子以木梆击节,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长于表现山东人民纯朴正直、豪爽豁达的性格,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青山村隶属于嘉祥县纸坊镇,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纸坊镇驻地4.4公里处,东接被誉为鲁西南小泰山之称的青山,南接隋庄村,西邻社山大哇。
据《姚氏家谱》记载,姚世祖在明初洪武年间奉召扬州府泰州凤凰池迁居此地,以军功爵袭百户侯九世于兹,封官立屯,谓之姚官屯。姚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640余载。1958年成立纸坊人民公社时更名为青山村。
村内有清朝秀才姚尊光,学识渊博;有名医姚皆义,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有年轻书法家姚树华,笔法精劲,是青山村年轻一代的翘楚。
青山村是典型的古寨村落。古时村庄附近土匪猖獗,村民不断受到骚扰。清光绪三十二年,庄长姚培霖、寨总姚同袭等有志之士,报嘉祥县批示后,筹资建成北寨门、南寨门、西街门、东街门,寨墙千余米,土炮五座。现今这些建筑已不复存在,为保护历史古建筑遗址,村两委筹资重修北寨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一 通讯员 李超 屈昂 徐宏进 报道)
责任编辑: 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