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泰安 精彩故事丨改革的种子在徂徕山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18-11-02 08:00:00 发布来源:泰安日报

深秋时节,站在徂徕山巅向北望去,错落层叠的大寨田上栽植的樱桃树、板栗树长势旺盛,柿子树结出累累硕果,将秋日的山峦点缀得格外美丽。历史的时钟回转至上世纪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樱桃园村的大寨田和农田基本建设令全国瞩目。
1978年,改革的青苗在中国农村大地开始萌芽,泰安落实生产责任制状况曾经走在全国前面,泰安搞得最好的便是徂徕,当时的徂徕公社被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列为直接联系点,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曾多次踏上这片热土,使得泰安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状况受到了全国关注。

40年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泰安市不断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10月23日,记者来到泰安农业改革的代表地—徂徕镇,探寻农村改革那段峥嵘历史,讲述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再次逐勇新时代的现代农业。
“钟声不灵政策灵”,在全国率先实行生产责任制
远眺樱桃园村错落有致的大寨田,村支部书记刘长伟介绍,这都是当年“农业学大寨”留下的宝贵资产。过去推行大寨工,按山西大寨大队的记工办法,男女劳力都分一、二、三等,男劳力最多的是十分半工,女劳力最多是八分工。然而,不管干多干少,只要出工便记下。群众没有生产积极性,“上工敲破钟,干活大呼隆,下工打冲锋,出工不出力”。说起当年事,邓家庄村的魏承悦作为生产队长最有发言权。

“1967—1969年是最乱的三年,1个工分的工值从一元多降到几分钱,‘地里干一天,一盒经济烟’,这是当年的徂徕广为流传的民谣。”
文革结束后担任徂徕公社党委书记的戴有奎回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得农村政策落实把农民推到中国政治舞台前面来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便是从按劳记分开始的。
慢慢地,徂徕公社逐步摸索出“四小作业”,并率先从西埠前、樱桃园、邓家庄搞起来。戴有奎说,“四小作业”指的是小段计划、小组作业、小段分派任务和小段检查验收,一个生产队分成多个组,将地块分到组,然后联系产量明确责任。无论干活、收割、种地,一切都归组里管。与以往不同的是,队长省劲了,农民种地有一部分自主权了。“这个制度一推开,群众积极性就上来了,用不着打钟吹号,人们自觉早出晚归,农活质量提高,当时粮食亩产平均达到一千五百斤以上,每个工值达到一元五角钱。”197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钟声不灵政策灵》,反映了泰安县徂徕公社实行“四小管理”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和经验,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四小作业’以后,多劳多得,工分是实的了,人人都有劲头干活,人人也都有细粮吃了。”魏承悦从这一年终于结束了借粮度日的生活。
比起“四小作业”,后来实行的“五定一奖”则又前进了一大步。徂徕公社将“五定一奖”内容调整为定劳力、定地块、定成本、定产量、定工分报酬。“从‘五定一奖’阶段开始,产量超额完成可以奖励到个人,就有钱花了,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过得有滋有味。”戴有奎回忆,这个政策让徂徕很多村都有了大丰收,1978年的许家庄实现每年国家拨付9万斤统销粮到每年向国家出售百万斤小麦的“逆袭”,村民主食从地瓜面煎饼变为大白馒头。
1978年3月,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泰安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道,这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泰安最初的萌芽。其中,李文莲挑担积肥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广为刊登。画面上,徂徕公社樱桃园大队姑娘李文莲挑着担子,梳着那个年代流行的麻花辫子,一脸灿烂的笑容淳朴自然。新华社发出这幅图片的说明是这样写的:“过去,男劳力拿根草棍也记十分工,妇女搬座泰山只记七分半。1977年春天,山东省泰安县农村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按劳记分,调动了妇女的积极性。徂徕公社樱桃园大队的姑娘李文莲在同工同酬后,常常一天挣到十二分。”
1982年,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根本转折点,徂徕公社经过近20年的苦苦探索,从评工计分、“四小作业”、“五定一奖”,最后归于“包干到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上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首《大包干歌》,唱出了农民对“包干到户”的拥护。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埋下了徂徕林果业的种子
1975年,毛泽东提出多种经营十二字方针“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其中粮是头一位,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然而在落实过程中,逐步出现重农业轻副业的问题。1977年,计划外发展农副产品的行为仍然是不允许的,樱桃园村人没有发展林果业的自由。提起这段,樱桃园村支部副书记张金典回忆,当时的政策方向就是田地里只种粮食,不允许发展副业。粮食生产由集体种,不允许户上种瓜、种菜、种花生。“当时村里有村民在自留地里种上了甜瓜,被邻居举报了,很快甜瓜秧子被连根拔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召开了,给徂徕山农民带了福音。全会上公布的《农业六十条》文件,允许农民搞副业,发展多种经营,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与“五定一奖”政策同步,经济作物的绿色悄悄爬上山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政策一到,樱桃园发展林果业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刘长伟介绍,当年为了增加山区种植面积开辟的大寨田和修建的水利设施,成为发展林果业的“聚宝盆”。1977年集体生产队里栽的一批果树,1981年分了地之后农户新栽上的经济林木……樱桃园很快成了“花果山”。

不过,真正让樱桃园变成名副其实的樱桃之园,是近几年的事。1993年,樱桃园村开始在这片层层梯田上开始发展果园,栽植樱桃树、板栗树。如今樱桃园村樱桃、板栗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00余亩。这个仅有1196人的村庄,今年的板栗产量超过百万斤,总收入近500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是徂徕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徂徕镇农业办公室主任刘峰吉说,近年来,徂徕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特色林果,先后打造了黄金梨精品园、万亩大樱桃标准生产示范园和花卉苗木精品园。全镇黄金梨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大樱桃基地种植面积达1.3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8000亩,核桃、板栗等特色林果面积达1.8万亩。
三权分置、乡村振兴,农村小康更加多彩
深秋时节,往常的徂徕山下早已没有了农耕的繁忙,而今年,沿环山路却是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矮砖墙、木栅栏、小木门,一份份的樱桃园被妆点得古色馨香。“这一带是徂徕、土门、邓家庄的樱桃园,我们希望通过连片开发,将这一带打造成规模化的樱桃采摘基地。”邓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崔文镇介绍。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2月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收,农民们告别缴纳公粮的时代,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原来种地要交粮,现在种粮食不仅不交钱还能享受国家补贴。小麦补贴,玉米补贴、防灾补贴……这变化真是天上地下!”魏承悦激动地说。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对亿万农民来说,这是一颗“定心丸”;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而言,这是一粒“活络丹”。“以前家里地少,扔了可惜,种吧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自己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过打工挣钱,两全其美。”在徂徕村,流转土地的农户这样说。
接下来,徂徕镇将抓住徂汶景区建设、济泰高速下道口建设、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和全市管辖范围调整的机遇策划引进一批依山傍水的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南部环徂徕山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北部沿汶河休闲旅游开发带、西部旅游休闲区、中部商贸物流中心区、东部现代农业科技观光采摘区“两带三区”,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责任编辑: 郑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