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查大调研 | 高青县常家镇: 党建联盟“联动”五条产业链

大众日报记者 徐博 李振兴

2022-06-29 12:15: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黄河臂弯里,孕育了肥沃的土壤。在流经高青的第九道湾———安澜湾中,黄河为下游古老平原创造了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常家镇更是成为承泽于黄河的“排头兵”。

近年来,常家镇通过党建联盟串起五条产业链,让黄河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沙土地化作“金土地”,提升土地“亩产效益”;挖掘黄河水更多价值,赋予黄河“一水多能”;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党建产业链联盟,串联五条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了全镇的蝶变升级。

沙土地变“金土地” “亩产效益”高数倍

将农作物种植于一排排树木之间,这样的间作套种模式并不少见。然而,在名贵树木之间种植中草药,在高青县常家镇,却是一种尝试。

“每年种植玉米小麦的亩产效益仅有1000元左右,换做中草药的话,亩产效益能达到前者的7倍多。”6月15日上午,望着田里旺盛生长的白芍,高青春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吉利有几分得意,眼神里也带着几分期许。

高吉利的种植基地位于常家镇北部,涉及高家庄村、郑家村、周家村3个自然村,以及黄河大堤南预备区的大片土地,种植面积达1250亩。

农业的天然属性让这片靠近黄河的沃土“固守”贫穷多年,这显然不是常家镇希望看到的。

农业饭碗不能丢,乡村振兴要发展,如何破题?常家镇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

2018年,高青春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在这千余亩的肥沃土地上种起了中草药,并发展起了“林下经济”。发挥土地规模效应,大面积种植白蜡、垂柳、桃树、梨树、核桃树,结合作物生长周期,林间套种白芍、黄芪、板蓝根、知母、虎杖、黄芩等多种珍贵中药材;开辟林下经济试验田, 种植林下松茸、羊肚菌等特色菌种。

“林下经济”的尝试,也确实为常家镇带来了破题的希望。“以3月份收割的白芍为例,3年下来,平均一亩地每年的纯利润在7000元左右,远远超出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收益。”如高吉利所说,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以中草药种植替代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不但提高了土地亩产效应,实现了对黄河滩区沃土的充分利用,还通过高价土地流转的方式,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带动村民增收的目的。

事实上,在做好土地这篇文章上,常家镇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在与高吉利的种植基地相距不远处,常家镇常兴村还发展出了“渔光互补”农业,将光伏发电板建在了麦田里、 鱼塘边、牛棚上,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多元化增收。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黄河滩区改造、功能区划分等形式,常家镇腾空土地7000余亩,为实现土地的高效精准利用提供了充足基础。

黄河水变“致富水” “一水多能”游客来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光靠地,还要有水,而这正是常家镇的一大优势。

黄河过高青,为淄博数百万人提供了生命之源。作为引黄闸口的所在地,常家镇有着5000余亩的沉沙池,大小河流、引黄渠、灌溉池塘更是数不胜数,可谓承泽于黄河的“排头兵”。如何做好这篇“水文章”?常家镇给出的答案 是:以水为纽带贯穿,以文旅为特色提档。

于是,5000余亩沉沙池所在区域有了一个全新的名 字——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在这片区域,不止有可供观赏游玩的天鹅湖湿地观光区、艾李湖生态保护区、安澜湾休闲度假区,更有以蓑衣水乡为代 表的慢享乡村集聚区。

“靠着这一汪水,我们将蓑衣樊村打造成了一个乡村旅游度假区,全村人都真切享受到了这一汪水带来的收益。”乡村振兴,特色先行。淄博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有宝告诉记者,近两年,蓑衣樊先后策划推出了渔家民宿、渔家乐、湿地观光、稻田钓蟹、休闲垂钓、研学拓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如今的蓑衣樊村,已然成为淄博整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代表。

蓑衣樊的成功,给了常家镇用活水资源的信心。为此,常家镇专门开辟出了一条自蓑衣樊村到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再到安澜湾休闲度假区的特色旅游路线,其中涵盖了蓑衣樊等9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形成了“稻香水韵、魅力慢城”市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片区,并拥有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9个、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也让常家镇的农业经济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

作为常家镇特色旅游线路的覆盖区,天鹅湖村在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后,建设了天鹅湖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原有的藕塘改造成藕虾立体种养片区,建设了观光桥并开发出钓虾池,以满足游客的多样 需求。

“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 下,‘高青小龙虾’已成为一张叫响全国的名片,而这片藕塘每亩也创造出了6000多元的收入。”据常家镇天鹅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新乐介绍,如今,天鹅湖田园综合体项目已成为全县旅游产业总体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旅游片区的拓展和补充。

党建“联动”产业链 “一网三联”促发展

乡镇作为“上联城市、下 接农村”的关键节点,既为乡村地域系统提供公共服务,又 对乡村产业发展起着辐射带 动作用,积极推进乡镇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无疑,以产业为基础,以文旅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让常家镇各村落间实现 了多点开花,然而,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常家镇的思路是: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党建产业链联盟,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作为一个下辖23个行政 村、坐拥3.3万人口、版图面积90余平方公里的农业镇,打破各自为营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产业链式发展,是常家镇的“出路”,而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有效实现各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则成了开启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常家镇党委书记宋震告诉记者,近两年,常家镇以“党 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先锋聚在产业上、农村群众富在产业上”为目标,建立了党建产业链联盟,通过党建联建、村企共建方式,建立了“绿荫生金”林下经济产业链“、蓑衣水乡”农文旅融合产业链“、百里廊道”黄河生态产业链“、稻虾藕遇”立体种养殖产业链和“相约罗曼”休闲综合体产业链五条产业链组成的“旗贯常红” 产业链融合体,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的互促共建及融合发展。

“建立党建产业链联盟的关键在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关键在于‘一网三联’建设。” 据宋震介绍,通过构建村级党组织体系与网格治理体系充分融合的“一张网”和“干 部联村组、党员联农户、积分联奖惩”的网格激励机制,充分点燃了全员共治的激情。

“一网三联”自推行以来,累计 评选出“红旗网格”324个,为17940户次村民兑换196757 元奖励物资,群众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一网三联”制度也为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办 合作社夯实了基础。截至目前,常家镇以组织整合推动资源 整 合 ,实现215名 党员、1800余户6300余名群众服务工作联合覆盖,统筹规划布局罗曼园等产业项目10余个。

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藕虾混养、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示范片区村集体收入全面突破10万元。

记者手记

受自然资源及区域定位的先天因素影响,守住黄河水 安全成为留给常家镇的一道“单选题”。然而,多年贫穷的历史经验已然证明,依靠小而散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很难实现乡村振兴。

绿油油的稻田、肥美的小龙虾、独特的林下农药种植、 别有风情的 黄河水乡风光……在常家镇,闪亮的特色并不缺乏,但是,一颗颗珍珠的亮光,如何才能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动力,并且效益最大化、规模促发展,是一道躲不开的必答题。 而且对大多数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而言,答好“整合零散优势,实现连片化全面发展”这道题,具有普遍意义。 常家镇发挥党建优势,树立“旗贯常红”党建品牌,以党建联盟串联特色产业形成5条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思路,着实为广大农业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记者 徐博 李振兴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