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效冲刺”镇街行·高青 | 青城镇:一家人 一起拼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宁
2023-10-30 19:16: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住在一方千年小城是什么样的感觉?是黄河安澜流淌出的古往今来,是“青丘”城里史册流传的耕织诗书,是文昌阁下吆喝交易的货通南北,是古城市集里烟火蒸腾的民俗小吃……
高青县青城镇,地处齐鲁之交、双京要冲,四时俱兴、人文风脉,却在历史的沿革中低调而行。如今身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黄金窗口期,在全县镇街大干快上的氛围下,县域经济的“中等生”也不再沉浸于旧时繁华,青城镇发展的布局“重”在“整体”,精在“整合”,从流转土地的创新化改革、产业园区的龙头化建设,到文旅项目的IP化打造,青城镇“以大系小”,“旧里淘金”,走出一条向强之路。
一亩小田,并出了四种收益
要谈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地”是最基本的话题,田地不仅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要素,更是他们存放魂和根的热土,是情感的羁绊和无尽的乡愁。青城镇党委书记杨国华曾说过,地要是种得不好,哪怕土地流转出去了,老百姓也会看着“疼”得慌。所以扎根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及真正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使用,是惠及更多农村百姓的根本。
而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就全高青全县来说,也是农业从“大”走向“强”的一道门槛。而青城镇无论是田地面积还是土地产出,放到全县来看都不算突出,所以他们就把眼光放到了土地效益的扩大和叠加上,“小田”并“大田”政策正在全镇如火如荼地推行,村民从流转后的土地上得到的收益从“1”变为了“4”。
10月份是农村的农闲时期,但青城镇的庵东村,地里干活的人却没闲着,近期雨水少,全村正忙着抗旱。10月25日,又是太阳高照的一天,村民孙京超正在地里浇水,他站在田埂上,看井水漫灌过小麦青苗,也漫灌过即将种植跨冬菜花的空地。
“小田”并“大田”,村民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多挣一份钱。
孙京超家里原本有八亩半的田,以前都是流转给种植大户,拿一份土地流转的费用。自从村里开始“小田”并“大田”,孙京超就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但土地流转费用从500元/亩提高到了800元/亩,作物丰收卖出后孙京超还能收到一份分红,“今年上半年卖了麦子,好的地块我能拿到200元的分红!”
现在的孙京超,农忙的时候给合作社打工,忙地里的事;农闲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忙外头的零活。可以说原本的一份收益,现在变成了四份。“咱们老百姓不就是操心地里这些事嘛!现在不但种地省心了,挣得还比以前多得多了!”孙京超说。
2022年,为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青城镇正式启动“一村一块田”改革,在全镇26个行政村全部推行,引导村民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给村合作社,将“小田”并入“大田”。庵东村便是首批试点。
村“两委”成员通过信用社和鲁农担贷款80万元入股了淄博润安农丰种植合作社,按照“分散种植+统一服务”的模式,由合作社指导村民农户“抱团发展”。贷款成功后,由村负责人牵头,党员带头进行土地流转,先行支付流转农户每亩800-1000元的承包费,收获后由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按照1∶5∶4的比例分红,两季收获后再分别进行二次净利润分红。
说到底,“一村一块田”改革,就是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了土地经营的底气和资源,解放群众劳动力的同时进行适度规模化种植,通过打破村与村的界限,扩大连片耕种面积,形成一村“一块田”,最终到全镇“一块田”的目标。
“‘小田’并入‘大田’,真正实现了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后的全流程实体化运营,2022年我们的合作社纯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而今年光上半年一季小麦,经营性收入就达到了37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能达到80余万元,利润在20余万元。这样一来,村民的分红也能翻番。”庵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明刚说。
可以说,这种创新性改革,一下子就解决了庵东村过去几乎没有村集体收入的窘境。
自从去年青城镇进行“一村一块田”改革以来,全镇拆零并整土地1.67万亩,由原本的400多块变成16块,有效耕种面积增加1700亩,机械化率由66.2%提升至95%。 为了增加村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镇政府配套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新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流转土地奖励50元/亩,面积超过300亩的,一次性额外奖励1万元;完成全村面积80%的,再一次奖励3万元,奖励可以叠加。镇上还与高青县农商行联合推出“一村一块田专项金融扶持方案”,可以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去年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放贷款总计860万元。
化零为整,“一村一块田”改革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问题,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们虽然成了“甩手掌柜”,但获益面和收入都大大提高了。
一个产业园,划出了纳税冠军
10月30日,第二届鲁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举行,青城镇的高青黄河食品产业园项目在现场进行了签约。目前,产业园已经申请省重点项目。
黄河食品产业园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60万m²,其中一期占地200亩,目前已经启动建设。对于大众来说,“产业园”不是新鲜事,但是在产业项目不断面临“用地难”、“排队等地”的今天,这样一个占地如此之大、进场如此之快的项目落地,无疑是既艰难,又是让许多地市和企业望穿秋水以羡慕的。
黄河食品产业园的主要定位是对高青县本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既能解决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外销问题,又可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为了让这个将来的“龙头项目”落地,青城镇主动发力,光是施工方、投资方的进场,就洽谈了近10个月的时间。青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周笛说,为了让对方相信项目是有能力茁壮成长、健康发展的,他们可以说是“掏心掏肺”。
“我们要把自身所有的条件摆出来,对方哪里不放心,我们就陪着一遍遍的评估,项目地进了上百遍,细节推演了不知几百次,细化到付款方式、进程、时间等,我们都是不厌其烦,配合办理各项手续。”
就产业来看,园区的立足初衷是有着强大产品支持的,无论是对入驻企业还是本地增收,都是双赢局面。之所以如此重视,从数据上来看,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10万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仓储能力,成为集低温食品交易批发市场、仓储、配送、加工、展销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低温冷藏物流交易中心,冷库容量将达到10万吨,市场交易额将突破50亿元,期货市场交易额达20亿。预计带动滩区迁建及周边村1000余人参与生产经营运行,就近就业,带动滩区及周边群众增收,直接就业岗位200个,间接服务群众可达到上千名以上。
从规划上来看,项目布局在了产业的风口上,贯彻落实淄博市高青县食品及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围绕食品及预制菜产业园,重点引进与本土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配套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完善的高青县食品及预制菜上、中、下游产业链,为食品及预制菜加工产业提供优质的原料,促进食品及预制菜产业做强做大,打造产业集群。
届时,园区预计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100亿元,利润11亿元,税收2亿元,是毋庸置疑的青城镇纳税冠军。
产业园目前初步洽谈引进了味多多食品、雀巢牛奶、高青黑牛精细分割工厂、水滴联创预制菜工厂等项目。
“等园区步入正轨,我们会将园区托管给专业机构运营,届时不但可以避免政府过多干预园区发展的情况,运营托管也将给政府带来增收。”周笛说。
一个古镇,打造“千年古城”文旅IP
10月20日,高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村村好戏·庆重阳”暨“夜游青城·梦回古城”文艺展演活动,在青城镇西街大戏台举行。彼时西北街华灯初上,青平里汉服巡游;彼此文昌阁在夜色里红影浮动,戏台上下乡情渐浓;彼时,古城里一夜梦回“青丘”。
文昌阁夜景
青城有1000多年的古县城建城史,“文昌阁”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农历二七,文昌阁脚下青城大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常,素有“青城大集赶三天”之说。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自从青平古镇开始动工,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
郭新永在西北街上卖煎包已经有将近30年了,历经人间烟火、集市变迁,他的郭氏煎包被列入了“青城八大名小吃”,本地人清晨赶集,不少都要去他那里吃上一口皮薄酥脆的煎包,就连不少外地人也慕名而来。郭氏煎包坚持用炭火烧灶,十几年来5毛钱一个也从未改价。“这几年,政府出钱整修了道路,统一刷了外墙。到了晚上,咱们这灯一亮,整条街都好看。我也想在这条老街上保留下最传统的饮食文化,保留住这一份人间烟火味。”
像许多质朴未凿的乡村,青城镇的文旅资源也有着“小”和“散”的特征,怎样做到乡村文旅项目“形散而神不散”?青城镇的推进方法仍然在于“整合”。青平古镇就是串联乡村“小资源”的大项目。
青平古镇项目效果图
青平古镇项目是青城镇发展城乡融合样板的重点项目,计划总占地135亩,投资金额5亿元,主要围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按照明清风格恢复部分古商业街,重建和修复文庙、大寺、学宫、县衙等历史建筑,重现“古韵十足、独具特色”的青城印记,打造“观青城、阅千年”特色文旅品牌。
项目一期新建明清风格复古商贸区——“牛街”,位于文昌阁东北部西北街老村址,规划建设文昌书院、中国元曲博物馆、古镇复古商贸街区一期及合院两座,集聚打造以高青黑牛、地标产品、青城名吃、非遗展示为主的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特色商贸街区。
目前,西北街已经启动了亮化工程,入夜后,文昌阁金红辉映,古色古香;整条街的树上挂满诗句灯牌,诗情画意;南北两侧根据古建筑物现状进行灯光造型设计,呈现古建筑物的“古”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历史时间.从“亮化”到“美化”,愈发多元的夜间消费场景为青城夜晚注入了活力,古镇的推进也将实现从“美化”到“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变。
青城镇党委书记杨国华在对青城的发展概述上曾这样描述:“一座城,一家人,一起拼,一定赢!”无论是文农旅之重,还是产业之重,青城镇于“整体”中,找到“旧资源”的“新动能”,于“有”中生“优”,通过整合,串联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哲学。青城的发展能否“举重若轻”?正是青未了,城最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宁 见习记者 张雨桐 田新艺 通讯员 王克军 李梅 报道)
责任编辑: 高昕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