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临淄: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众日报记者 李波
2023-05-04 17:30:1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自2018年我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淄博市先后有临淄区等5个区县获批创建省级现代产业园,其中临淄区、淄川区、高青县、沂源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产业园通过省级认定,桓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中。
据介绍,每个省级农业产业园聚焦1到2个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兵,为了深入了解目前产业园的发展状况,从4月25日开始,记者走入这些园区,希望从一个大棚、一头牛、一个苹果、一粒粮食等角度,揭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冰山一角。
4月27日上午,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的一个蔬菜大棚内,西葫芦长势正旺,棚内温度高达30℃,记者放眼看去,棚内却找不到一个农户。
“大棚里都安装了数字传感系统,可以通过自动控温设施,精准控制温度。同时,水肥一体化设备,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控制。”思远农业副总经理白京涛说,在手机客户端有齐稷通、齐稷汇、农保姆等APP,可以满足农户从蔬菜大棚实时查看、控制,到农资采购,再到标准化课堂等一系列的生产需求。
“今年种的西葫芦马上就要收获了,这一季下来,平均一亩地能收入5万元。”白京涛告诉记者,按照标准化种植,基本上所有蔬菜大棚这一季都能达到这个收入,思远农业践行“标准化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标准是支撑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制高点”。
“我们公司成立20年,现在在皇城镇,主要是为菜农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白京涛说,皇城镇、齐都镇、齐陵镇三个乡镇目前发展了15000个这样的蔬菜大棚,现在已经初步达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理想状态。
思远农业只是临淄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一个项目,整个产业园位于临淄区北部,核心区占地约1万亩,主导产业为设施蔬菜和粮食。产业园于2018年获批创建,2020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主要涉及齐都、皇城、敬仲、朱台、凤凰5个镇,160余个村庄,14余万居民,种植面积19万亩。
坐落于产业园内的淄博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农户正在育苗大棚内准备出苗,经过几十天的培育,大棚内十余万棵西红柿苗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淄博新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工厂化育苗的专业公司之一。
“我们是专业育苗企业,通过育苗首先为蔬菜种植户节省了时间,本来这些种苗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才能成长到目前的状态。通过工厂化育苗基地,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让蔬菜更加健康。”新润农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临淄很多大棚种植的西葫芦,都是他们培育的标志性品种——“新玉”,目前畅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临淄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设施蔬菜和大田作物两大主导产业,以数字化、智慧化为目标,建设了产业园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等9大项目,基本形成了种植规模化、加工集成化、科技创新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凝聚了乡村振兴的合力。
在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禾丰种业副总经理徐林生正在跟公司的科研人员交流,当天他们正在给准备扬花的小麦进行人工授粉,培育未来既能高产又能抗病害的小麦新品种。
目前,禾丰种业流转土地4000余亩,用于科研育种及新品种试验示范,以朱台镇为中心建立了7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现已创制小麦种质530多份,育成小麦品系110多个;育成国省审小麦玉米品种28个。其中“山农28号”2020年实打亩产856.9公斤,创造了全国小麦高产新纪录,目前推广面积全国第四位,山东省第二位。
依托园区小麦产业优势,临淄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粮食精深加工研发投入,延伸粮食产业价值链,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巧媳妇、康浪河面业等加工企业,引进了现代化自动控制系统与设备,大力发展优质高档、方便、营养、风味突出的高附加值产品。
其中,位于凤凰镇的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是一家以生产酱油、食醋、酱、料酒、复合调味料等为主的专业化调味品生产企业,目前是长江以北产能最大的调味品企业之一。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9年巧媳妇食品投资1.6亿元,迈出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第一步,完成整体人效提升16倍的跨越。
产业园通过积极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招商引资、改组改造、联营联合、财政奖补等形式,培育和壮大了科乐食品等一大批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果蔬深加工等加工龙头企业,构建起了产、供、销、物流配送全产业经营体系。
产业园内的山东科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蔬菜生产加工出口企业。依托淄博工业城市和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地理优势,多年致力于食品研发、精细化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
目前,临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日趋健全,技术集成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6%以上,通过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徐紫菲 报道)
责任编辑: 成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