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莱城的“四个核心”

2017-01-19 13:59:2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鼓点,莱芜市莱城区聚集创新要素,厚植发展优势,快速打造“产业优质高效、城镇共建共享、环境优美怡人、人文包容和谐”生态城区。

关键词,产业优质高效

优化布局支撑转调。加快构建汶河、汇河两大产业带,集聚发展要素,促进联动发展,隆起北部新城和凤城主城两大产业高地,形成“两城两带”发展空间布局。在巩固提升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节水灌溉产业园、线缆线材产业园等传统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和电商物流产业园、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基地、高教文化产业基地等新兴园区,构筑起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培育以“4+3”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十二大产业集群。打造主导产业优势。聚焦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三大业态,着眼扩总量、优结构、拓领域、提档次,力争“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每年实施2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年均投资28亿元以上。

莱城区出台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其中制定了《莱芜医药产业园入园优惠政策》,设立了5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集中力量、强化措施,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大健康产业”高新技术园区。同时,机关干部1/3上招商一线,1/3上园区一线,1/3上服务保障一线,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关键词 环境优美怡人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山体保护力度,严禁私搭乱建、乱采乱挖。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开展城乡绿化行动,注重绿化模范镇村打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和水系绿化,突出抓好干线公路沿线和城镇驻地周边的山丘绿化,完成牟汶河等流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计划,持续推进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秸秆禁烧、燃煤锅炉淘汰、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加快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深入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加强行业能耗管控,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城镇共建共享

全力建设北部新城。持续推进长勺路以西核心区建设,突出抓好档案馆、市民文化中心、市民广场、汇河公园、龙马河公园三期等城建工程,加快新城医院、光正教育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形成莱芜城市副中心。加大长勺路以东片区开发力度,以大冶水库为中心,以龙马河为主线,推进长鹿国际旅游度假区、山东协和学院等项目建设。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实行“建拆”并举,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争取到“十三五”末,全部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全力搞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绿化等重点工程协调,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行执法中心下移和镇(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拆违行动三年计划,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化,每年选取40个村,严格标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乡土韵味、体现乡愁记忆的新农村,力争到2020年,全区70%以上的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关键词 人文包容和谐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放管服”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四个清单”,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力争“十三五”末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0家,上市企业达到3家,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达到20家以上。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力争“十三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成“全面改薄”和“大班额”消控任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千佛山医院莱芜院区,打造“智慧医院”。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开放,加大嬴秦文化、长勺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司法公开机制,保障群众司法活动参与权,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责任编辑: 于向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