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二中:北部学子的精神家园

大众日报记者 刘华

2017-10-19 10:00:00 发布来源:莱芜新闻网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莱芜二中,创建于1956年,已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雪野至口镇,虽历经搬迁,但优良学风代代相传。60多年来,一代代二中人艰苦求索,培育出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二中精神,铸就了二中辉煌业绩。

几十年过去,二中已今非昔比,她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盛的参天大树。对于许多学子来说,她更是四方学子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家园。

提及如今的莱芜二中,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在口镇。其实,最初的莱芜二中却是建立在雪野。根据当时国家每60华里建一所学校的规划布局,莱芜县决定把二中建在北半部,最后选址在雪野村。1960年,因修建雪野水库,上级决定迁校至口镇与原八中合并,统称莱芜县第二中学。1963年之后,又成立了高中,二中从一个山区小学终于发展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

最初建校雪野村,水库开工迁校口镇

现在的莱芜二中位于口镇繁华地段,在很多人的心中二中起源于此,其实不然。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形势发展需要,上级决定设立多所普通高中。根据当时国家每60华里建一所学校的规划布局,莱芜县决定把二中建在北半部,最后选址在雪野村(现在雪野水库水域下)1956年春,正式拨款建校。雪野村是北部地区的中心地区,在此建校可方便口镇以北农村特别是北部山区的孩子上学。校址定在雪野村东南角,沙石岭下的一片平展地上。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二中基本建成。学校中间是办公室,东西对称是两排教室。每排3间是初中一年级及初二二年级4个班和教师准备室。向北依次是两排16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每室约八九平方。再往北是两排6间学生宿舍,其中2间是女生宿舍,其余是男生宿舍,再往后正中间是大伙房,伙房东头一间连体屋是教师餐厅。伙房西头一大间连体屋是工人宿舍,伙房西头有一个乱石垒的进水台,上面架有摇把水车。伙房后面有一大片土地,工人们种些菜改善师生的生活。校园的院墙是刺槐围成。正南开一口就是校门,西北也开一口就是北门,可通村内。

当时的校园环境清静无比,为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中初办,教学自然放在第一位。当时董维校长主抓教学,考研活动经常开展,老师间谦虚赤诚,所以教学成绩不比 一些 老学 校差 。每个老师都要教本科兼两门以上课程。课外 动同 突出,最为活跃的是各个运动队,篮球队、排球队、长跑队、田径队等。田径队的朱奎孝被选送到了省田径队成为职业的三铁运动员。

转眼到了1960年,因修建雪野水库,上级决定迁校至口镇与原八中合并,统称莱芜县第二中学。当时,加了8个班,实在放不下了,于是学生被送到了口镇村里去了,北街、东街、赵家村最多,大一点的民房被征为教室,小点的房子为宿舍。1961年下半年,建起了几排教室和宿舍。1962年,学校盖起了四根门柱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大门。1963年之后,又成立了高中,二中从一个山区小学终于发展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

20世纪60年代的学校大门

20世纪80年代的教室

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大门

现代化的教学楼(记者 刘华 摄)

艰苦条件下造就优良校风

1977年,恢复高考后,二中招收高中学生。当时条件艰苦,但全校师生奋发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78岁的朱从云是二中退休老教师,他亲眼见证了二中此后的点点滴滴。

1976年,36岁的朱从云由大冶联中调到了二中。他回忆,当时学校不大、人也不多。有80多位老师、十几个班。教室、宿舍都是平房,宿舍由土坯建成。朱从云说,当时的条件不好,没有电、没有床。上晚自习时,教室里全是煤油灯,师生们就在昏黄的教室里学习、上课。“煤油烟特别大,每天晚上教室里都有满满的、呛人的味道。到第二天早晨,学生的脸上、鼻子上全是黑黑的一层。宿舍里也没有床,全是土炕,上面铺的是草,第二天起床几乎每个学生的头上都有草。”朱从云说。

老师的条件也很艰苦。朱从云说,老师们在一间大屋里办公,冬天虽然有炉子,但经不住到处透风,老师们都是边对手哈着热气,边备课。“那时的条件在现在看来,特别差,但在当时,我们并没有觉得有多么恶劣。反而是每个人都很知足,干劲也特别足。我们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冷,全校老师都拧成了一股绳,铆足了劲,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老师都积极发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一天一个变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1978年,我们学校的杨凤俊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好像是恢复高考后莱芜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朱从云说。

1980年,全县改造黑屋子、土台子改善办学条件汇报检查会召开。二中决定拆除原旧办公室(平房),建学校办公楼。1986年,二中校改工作全面启动,二中旧貌得到初步改换,也成为了现在二中的雏形。1994年,市政府将二中移交莱城区管理,从此,普通高中教育由市级办学改为市、区两级主办。

底蕴深厚,二中明天更美好

2006年,莱芜二中迎来了建校五十周年,站在新起点,坚持质量立校、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高考,文化课一榜上线236人,绝对数全市第三。2006年,超额完成上级所规定的目标。学校先后被评为“莱城区、莱芜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看今朝,继往开来,更续辉煌誉五洲。现在二中的几代教育人,也在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辛勤劳动的汗水执著追求,为学校发挥着各自的余热,为二中赢来了自豪与骄傲。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宣传典型;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2014年,荣获莱芜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荣登“新浪山东2017教育盛典”,被评为“2017年度最具创新发展力高中”。

现在走进二中,法桐、芙蓉长势正旺,琅琅读书声、整齐的口号声响彻校园,蓬勃活力扑面而来。历时久远的文化脉络和深厚浓郁的人文底蕴随处可以触摸,相信二中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 于向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