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好书,我必不负

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2021-07-20 10:12: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第30届全国书博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圆满举办。到书博会上看书、选书,八折六折甚至半价买到自己喜欢的书,那种高兴的心情,如同大热天口干舌燥,突然喝到一杯冰镇酸梅汤般地爽快。读书人喜欢书博会,作家们同样也喜欢。对于作家来说,书博会更像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宝藏”平台,能够带来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效益。

书博会最显著的效益之一,是能够让作家作品更容易为更多人知晓,或者说更容易提高作家作品的知名度。书博会是一个国家级平台,规格高,规模大,各界关注,媒体聚焦。在书博会上,有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都可能受到足够关注,甚至无意间被放大,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一些有才华、有潜力但暂时还没有多大知名度的作家,就是从亮相参与书博会开始,走上“一鸣惊人”之路。正因此,大家参与书博会的热情一直居高不下。

名家们都喜欢参加书博会。名家新作发布会、阅读分享会,一直是书博会的亮点内容板块。本届书博会自然也不例外。梁晓声、张炜、刘心武、曹文轩、高建群、刘醒龙、郭宝昌、阎崇年、铁流等一批名家,专程到现场推介新书,分享创作经验,为读者签名售书。另有一批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前来为他们助阵,更是大大提升了活动影响,现场往往是一座难求。

名家看重书博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他们看来,书博会才是读书人、写书人自己的一方天地,很自然,很纯粹,又没有多少拘束。作家之间、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作家与读者之间,可以直接对话交流,畅所欲言。著名作家梁晓声带着自己的新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前来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作者本人从小学到初中的成长过程。作者经历过“或者拉地瓜、或者捡煤渣”等种种难以忘怀的生活磨难,也品尝到与家人和小伙伴之间种种记忆犹新的亲情、友情。书中记录的那些故事,在对生活的回忆与品味中,传递出一种尊情重义的价值观,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种通过奋斗改变现状的精气神。这大约也正是梁晓声为青少年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如今,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遭遇到种种难题,亲子关系中打上了解不开的“结”。那些正处在这种困境中的家庭,听听梁晓声讲的故事,认真读读这本书,或许能够从某个地方找到走出去的那扇“门”。

有些作品的文学地位或学术价值,经过书博会的碰撞和沉淀,可能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成为引领某一领域写作或者研究的风向标。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的边界”丛书(第一辑),在本届书博会上举行了作品研讨会。这套丛书包括《“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北塔著)、《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周立民著)、《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李斌著)、《书信里的文章大家》(逄金一著)四种。参加研讨的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评价,这套丛书“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三美并举,不仅证明了作家、学者书信中的‘思想’没有边界,也证明了这套丛书颇具创意”,拓展了对作家们研究的领域,是研究新时期文学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我们也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吸引更多人从这个角度切入,去观察和研究更多的作家,由此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成果。

书博会给作家们带来的效益,远不仅仅这些。作家们对书博会的重视,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不止一位作家谈到,他们来到书博会上,面对面与读者交流,绝非仅仅为了推介自己的作品。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刘醒龙带着他的新书《如果来日方长》来到书博会。他亲身经历了武汉“封城”的七十六天,用自己的笔触记下所经历的点滴,最后创作成这本长篇纪实散文。他说,这本书“是一位普通武汉市民、普通中国人写给他所热爱的城市、他所热爱的祖国、他所热爱的时代的致敬书”。有呼必有应。作家们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也获得读者和观众真诚热烈的回应。从这种默契的呼应中,我们能够真实地触摸到当今的时代精神,感受到这个时代进取有为的文化精神。

以书为媒,书博会把天下的爱书人凝聚到一起。这些有趣的心灵之间,彼此也会默契呼应:投之以期待,报之以好书。你有好书,我必不负。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