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这位77岁农民“秀才”,创作出百篇文言小说
2023-10-09 14:57:11 发布来源:菏泽日报
在菏泽,有这样一位农民,他在耕作之余,致力于古代典籍的学习、点校、句读、辨义和文言写作,出版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耕暇辑轶录》。《耕暇辑轶录》被业内人士称为清末至今第一部文言小说集。
他就是77岁的张友云。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四十年写就“农夫杂谈”
“逾年,返乡务农,遂为击壤之民,因自号曰耕圃氏。自是,日则劳作于陇亩之中,惫则憩息于柳荫之下……”不知内情者,以为这段文言文出自古代某位大家之手。其实不然,这段文字摘自菏泽一位农民“秀才”为作品《耕暇辑轶录》所做的自序。
农民“秀才”叫张友云,牡丹区都司镇人,10月7日,记者拜访了他。《辞海》《辞源》《康熙字典》《昭明文选》《古文观止》《清文观止》《咬文嚼字》……张友云的家,就像一个书的海洋,各式书籍将书房、卧室挤得满满当当。
满头白发,衣着朴素,迎接记者的,是一位普通的菏泽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老人,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学习、点校、句读、辨义和文言写作。采访当天,张友云正通过电脑,校正、增补自己的作品《耕暇辑轶录》。“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从构思、写作到结集付梓,前后达四十年,共收录100余篇小说。”甫一落座,张友云就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作品。
1966年,张友云从菏泽一中高中毕业,适逢“十年浩劫”,无奈回家务农。他酷爱古文,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一直沉浸在古代文化的艺苑中。“我不抽烟不酗酒,不博不弈,不宠猫狗。耕作之暇,喜欢阅读古典书籍。”张友云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他农闲时干起了乡村裁缝,每天操刀弄尺,一干就是30年。
“1976年,我拜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发现最晚的文言小说集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张友云说,他随后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清末以后几乎没人再写文言小说,于是萌发了写文言小说的念头。
中国古文奥妙精深,读懂尚且不易,文言写作谈何容易。凭借上学时留下的文学功底,张友云决定重新读书,大量阅读古文经典。自那时候起,他每天废寝忘食,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他认真研读了杨树达著《词诠》、楚永安著《文言复式虚词》等著作。“我每天忙于生计,哪有时间读书呢?”张友云说,他把废旧烟盒、酒盒裁剪成小纸片,写上诗词或文言句式,并注明原义、引申义、用法等,贴在缝纫机旁,默默背诵。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多年勤学不辍,张友云知识大增。“我把优美的词句随手记下来,给笔记起名曰《眼到手拾》。”张友云回忆。
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后,张友云开始尝试写文言小说。经过千斟酌万修改,1987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苑天香》公开发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十六两》《长舌病》等。2016年,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耕暇辑轶录》出版。菏泽市作协主席赵统斌曾为其作序:“自清末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终结之后,迄今百年,这种体式的创作一片空白,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文言表达,至此形成了断代或断层。《耕暇辑轶录》是填补百年空白之作,这是延续千年香火之作。”
张友云点校出版的古籍,摞起来近1.3米高
裁缝摊旁搜集素材
300多年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专门在路边摆上茶摊,供过往行人喝茶歇脚,喝茶免费但是要讲个故事,他听完之后再进行二次创作。300多年后,张友云学习蒲松龄,在裁缝摊旁搜集素材,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聊斋先生”。
“当时做裁缝时,人来人往,一些老人聊了不少传闻逸事,以这些素材为由头,我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挥创作。”张友云回忆,“有了素材、线索,如何演绎就看自己的创作能力了,我认为小说创作只要合情合理、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翻阅《耕暇辑轶录》,里面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特写、奇闻轶事、地名由来,短的几百字,长的四五千言,所反映的世态百相,丰富多彩。《耕暇辑轶录》在艺术手法、环境描写、情节穿插、人物刻画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要数爱情描写。《姚黄》借神话传说讴歌美丽爱情:彭州牡丹姚黄,化为仙女,热恋曹州青年曾融,终归曹州定居,一心繁衍牡丹,使“曹州牡丹甲天下”。《皇姑庵》写贵为公主的少女,爱上平民之子,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毅然出宫,与恋人结为夫妇。《金秀秀》《秾芳亭》《潘丽皎》《金绞镯》《周宏》《何氏》《蒋子猷》等篇,描写了中国女性的才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曹州历史悠久,不少地名含义隽永。《耕暇辑轶录》述及几个村名由来,尤其《龙王冯》一篇写得十分耐人寻味。张友云借神话传说,写上天的黑龙托生在一个平民之家,行云布雨,施肥种稼,惠及一方百姓。表达了所谓上天之神,不过是人民的儿子。只有惠及人民,造福乡里,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
曹州历史名人众多,张友云根据地方志记载和民间传闻,写了一些名人。《郭琦》《姚默》,写名医悬壶济世,普救众生。《马济胜》写著名回族英雄马济胜自幼练武,研习兵法,十战十胜,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
《耕暇辑轶录》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非常丰富,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校正、增补作品《耕暇辑轶录》
点校古籍,笔耕不辍
“受熟人之托,我正在点校一篇状元卷。”张友云说,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卷复印的文字,他说这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
古籍点校,涉及古汉语正音、训诂、句读、辨义、修辞、通假、翻译等,文化常识涉及称谓习惯、历法、节气、时代、年号、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非常繁琐,非学养深厚者难以完成。
由于古文造诣深厚,2011年初,受人之邀,张友云开始从事菏泽各县区史志的点校工作,先后参与点校了清·顺治《定陶县志》、明·嘉靖《濮州志》、明·崇祯、清·康熙、清·光绪《郓城县志》、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清·乾隆《曹州府志》等众多旧志。
“我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雷打不动。一部《单县志》,我点校用时265天,一天没有间断。其中有印刷不清楚的,我翻阅各种史籍,然后校对、补充。”张友云说,“古文点校,首先要读懂,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字典、词典,一个字可能就几十个意思,如何找出最适合语境的那个意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友云说。
“读文言文就像嚼槟榔,越嚼越有味道,越嚼越上瘾。”张友云说。截至目前,他点校出版的古籍,摞起来近1.3米高。
之所以常年坚持研习古籍,张友云说自己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位姓王,江苏丰县人,学问很大,他说自己的老师可以全文清唱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有一位年逾八旬的牟老先生,父亲和哥哥都是秀才。“一天老先生前来询问‘齞唇历齿’怎么写,我一听这不是《登徒子好色赋》里的吗,他随后将《登徒子好色赋》一字不落背诵了下来。老先生说,他每天夜里不背诵一两个小时的古文不睡觉,我深感震惊,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责任编辑: 李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