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22-01-12 14:31:40 发布来源:邹平融媒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

五年来,邹平市委、市政府把丰富群众文化内涵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突破口,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着力破解各种瓶颈制约,初步构建起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惠民水平持续提升的具有邹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只要出示身份证就能免费参观,这对我们市民来说的确是福利。”近日,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到邹平市博物馆参观后说,以前想看文物还得往外地跑,现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实在是视觉上的享受。城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市民30万余人次。邹平市文化馆坚持“月月有展出”,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依托“邹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网络直播系统,2021年文化馆数字中心基本建成。2018年市图书馆“国家一级馆”复评成功,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年订购报刊至少250多种,新购图书总计10.4万册,增加“邹平读书小程序”等电子资源,丰富了数字化建设内容。邹平市博物馆于2017年9月免费对外开放,2021年6月全面开放,同时举办山东大学邹平考古实习基地揭牌仪式,馆藏文物600余件,其中珍藏国家一级文物王士祯印章,设有远古场景复原模型、VR电影、3D电影等,广受市民欢迎。邹平市美术馆不断丰富主体功能,努力打造全市书画艺术交流平台、文化强市重要的展示窗口。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邹平市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累计拨付500余万元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6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达标。2019年,邹平市启动了镇街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和效能提升工程,在三年的时间里,对全市16个镇街综合文化站进行专项治理和效能提升。建成图书馆镇街分馆19个,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分批建设,重点打造了九户、黛溪北关社区、黄山三处分馆示范点。全面完成“农村数字文体广场”工程,建成878个无线网络服务点,实现4家城区文化场馆、16个镇街文化站、858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线上网覆盖;打造“50+808”农家书屋管理服务模式,50家共享农家书屋中心点建设已全部完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树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典型示范,是一座城市永葆魅力的基石,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

邹平市立足群众需求,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丰富文化供给,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惠民演出15场,让市民在家门口实现“花小钱、看大戏”。连续举办十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暨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节日生活,2018年被评为“山东省冬春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戏曲进乡村”工程,把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精心打造“百姓舞台幸福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连续举办“农村戏剧艺术节”,京剧、吕剧票友大赛等,传承弘扬戏曲传统文化。

为适应群众需求,不断壮大基层文艺人才队伍,以文化馆为阵地,秉着“公益办班、群众共享”的宗旨,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服务,搭建公益文化培训平台,开办了免费的群众公益文化艺术课堂。开展有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等10余门艺术门类的培训免费课程,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公共文化服务。

邹平市吕剧团演员在孙镇小三户村为农民演出吕剧《姊妹易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繁荣发展,正在为邹平市积聚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邹平市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的创作导向,强化精品意识,广泛开展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传承和繁荣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创作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2018年,创作大型历史故事吕剧《长白寒儒》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2021年列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2019年,大型现代吕剧《马耀南》创演成功,荣获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二等奖。吕剧小戏《抢单》参加首届“金百花”全国小型戏剧戏曲作品展演,并获得多个奖项。2020年9月,市吕剧团创作演出的吕剧小戏《网红书记》在山东省吕剧艺术节中获得第一名。2021年5月,吕剧小戏《特殊征婚》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小型剧节目奖”。此外,小品《文明之家》,舞蹈《你我大家在一起》《醴泉》,国画作品《山村遗风》也纷纷省、国家级比赛和演出中获得奖项,赢得关注。

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邹平市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迎难而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现代流行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文物保护扎实有力。邹平市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市革命遗址遗迹普查等重大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物家底,被省文物局授予“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截至目前,公布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统计、登录馆藏文物776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5件/套,三级文物86件/套。普查革命遗址遗迹26处,其中,市级烈士纪念设施2处,市级革命遗址遗迹3处,县级革命遗址遗迹6处。推进丁公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实施,2018年完成规划初稿,2019年初提报国家文物局,并于2019年和202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意见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工作。加强文物遗址保护修复,完成袁氏避暑山庄、唐李庵、李家祠堂、高孝祠等抢救修缮,推进伏生祠遗址修复和於陵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非遗保护找准跑道。邹平市文化馆设立邹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1年成功申请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目前全市有9名市级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邹平市省级非遗项目共有3项:纸皮包子、酸浆豆腐以及月河老五甑酿酒技艺;市级非遗项目23项;县级非遗项目101项。为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邹平市通过挖掘资源、扩大基地和文化走亲等方式,举办了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向广大群众展示邹平市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先后选派传承人15人次到山东艺术学院参加非遗培训班;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整理非遗线索92条,搜集非遗图片、视频资料录入非遗大数据库,编撰完成《盛世遗珍——邹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更加深化。山东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挂牌成立,是对民间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扬。传承范仲淹“忧乐文化”,在多年研究中,邹平市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正式出版《邹平名门望族》《范仲淹故事评传》《邹平历史人物》等7部《邹平历史文化丛书》,创编吕剧《长白寒儒》,演绎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经历的历史大剧,以艺术的视角讴歌了邹平这方热土,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倡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者 曲滨滨 通讯员 杨燕)

责任编辑: 蔡继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