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绣跻身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大众日报记者 姜斌

2023-01-06 18:42: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新年伊始,喜事连连。1月4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精神,结合《山东省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申报评定工作,经各市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山东将评定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的名单予以公示,阳信荣秀绣品有限公司的鲁绣(刺绣)榜上有名。

鲁绣,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属中国八大名绣。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鲁绣已盛行于齐鲁大地。鲁绣艺术根植于民间,在阳信发展历史悠久,经代代传承沿传至今。

阳信自古丝织业发达,以鲁绣为代表的刺绣文化在阳信有着广泛民间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就已经开始兴起,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普及。汉初的“信绸”即阳信绵绸,是因阳信而得名。乾隆二十四年及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中对“信绸”都有记载。当时,鲁绣作为阳信特产,除在本地销售外,大批由河西走廊西运出境,阳信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在阳信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红”。每家每户都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通过这种特殊的工具代代相传,鲁绣工艺也随之发扬光大,经久不衰。

色彩是最直接的视觉感受,阳信民间服饰刺绣品中除了黄色之外,其余的正色都是服装常用的色彩,黑、红、桃红、蓝、茄紫等是最常见的底色,形成了鲁绣艺术鲜艳单纯的色彩特点。图案设色上运用“退晕”技法,不仅整体图案有晕色,其针法也有晕色,纹样丰润,光影渐变,视觉效果极佳。

阳信鲁绣绣工平整亮丽,虚实结合、凹凸有致,水路清晰,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加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针法极其丰富,常采用齐针、锁针、辫子股、网绣、纳纱、抢针、打籽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绣女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融入一针一线的绣品中。她们精心挑选布料、绣线,选好图案、搭配色彩和针法,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转化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图案,营造出丰美、耐看的绣品。

2019年,阳信被授予中国鲁绣之乡。阳信荣秀绣品有限公司作为该县鲁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工艺刺绣品生产企业,也是山东鲁绣刺绣行业领军企业最大生产鲁绣的厂家,董事长史荣秀是中国鲁绣的第四代传承人。

据了解,史荣秀生于齐鲁大地史氏家族,受到浓郁的家族传统文化熏陶,她靠天赋与悟性从上辈人手中接过绣花针。多年的实践,史荣秀深解融合于物理、画理、绣理之理的谙练,她绣制的每件作品,无不惟妙惟肖,绣品上的一物一事、一针一法,无不传递着画理绣理的真髓。在她展厅内,不同时期的鲁绣作品,均洋溢着她爱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情,体现着山东人朴实无华、善良忠厚的性格。

一针一线,传承百年工艺。“阳信鲁绣承载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作为一个鲁绣手艺人,传承弘扬民间优秀艺术,把毕生精力献给手中的神针,是自己的理想信念所使。”史荣秀如是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翟成新 报道)

责任编辑: 姜斌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