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车王五营村:一个充满历史色彩的民族古村

2017-01-19 18:31:40 发布来源:鲁北晚报

无棣县车王镇五营村位于车王镇北部,距县城20公里,辖五营中村、五营后村、大武、侯家、五营张家、五营崔家6个行政村,人口5300人,是无棣县最大的回民聚居区。五营村地处古马颊河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名乐善营、海丰营或北营,是一个民族古村。元代属山东省棣州,明代属无棣县西乡,今属无棣县车王镇,是路北地区较大的回族聚集村。

>>>五营村素有“国公故里”之称

从恩德,是五营后村村民,热心于五营历史文化研究。据他介绍,从出土的文物资料显示,元大德八年(1304)十月,冯世祖冯宠携家眷随从迁居五营,在今天五营后村冯家胡同定居下来,开凿了冯家井,修建了清真寺,这是滨州市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也是滨州地区回族迁居最早的村。冯宠在朝为官被封为郢国公,妻龙氏封诰命夫人,其子冯国用、冯胜都是明初主要将领,冯国用被封为郢国公,冯胜被封宋国公,故五营村素有“国公故里”之称

从恩德告诉记者,明永乐二年,丛姓落户五营。无棣《丛氏谱书》中记载:“丛氏者,吾从氏之本姓也。世居文登,先业辽远……”这就告诉我们,从氏的始祖从英本姓“丛”。无棣《从氏家谱序》中说:“其始祖英迁到无棣(海丰)后,自愿加入了清真(回教)。壮年无室家,招赘入冯门,因冯门后有继续,而始祖(英)仍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而且同坟祭祖,永不结亲。”由此我们认为丛英是在入赘冯门后改为从姓的。丛英入赘冯门,要继丛、冯两姓之嗣,而且要同坟祭祖,这对原丛姓是不太体面的事情。况且丛英本来已有家室在其原籍。他取了个同音字来缓解心中的矛盾。这大概是改姓的原因了。

>>>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与“五营回民连”

1933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了热河以后,又进攻长城各要塞,逼近北平、天津。五营村的回族进步青年冯景恩,在这一年的9月间,几经颠沛,到了盐山县大堤东村,经津南特委负责人刘格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他回到五营村,在回、汉两个民族的群众中(五营村是回汉两个民族杂居的村庄)点燃了革命之火,先后发展了冯景顺、从玉亭、从景升等人入党,并于同年10月底,在他自己的三间土房里,建立了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由冯景恩任书记,冯景顺任组织委员,从玉亭任宣传委员,从景升任委员。1940年,五营村创建了渤海区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回民支队”。

在五营社区,五营中村老书记从立国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共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革命业绩陈列馆。“1947年1月1日,一天的时间村里就有120余人报名参军。按照上级部署,以五营村为核心的各村战士编为两个排,合编为一个连。后来县大队将这个连编为四连。从一个村拉出这么多人,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四连也就被称为‘回民连。’”从立国告诉记者,1947年11月,“回民连”已经扩充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族战士共计280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

>>>冯家井、飞来石与清真寺

在五营后村广场的南边有一处小亭,紧邻小亭有一块被保护起来的土方。从恩德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年冯宠打的冯家井。因为目前还在有待开发,暂时封存了起来。传说,当年燕王扫北时,屠村填井,唯独五营村的冯家井没有填埋,成为八个保留村之一。可见当时朝廷对冯国公的尊敬。

在五营村西的路边,有一棵突兀挺立的古槐,古槐树下有一块椭圆状黑石。石上有一凹槽,前人常在此捣米。据传,远古时期人食谷不去壳,玉皇大帝便派了天神带舂米臼下凡,教化人类改食谷为食米。据天文学家考证,此石是上古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距今约有1万年。

五营村的清真寺现有两座,一座初为始祖冯宠所建,后多次进行维修。清真寺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经故宫博物馆专家鉴定,寺庙的一些构建均为元代构建。寺内有古石鼎,长0.8米,宽0.4米,高0.85米,重600斤。表面光滑,青色,有较高文物价值。为五营清真寺题写了“万古长青”的大匾。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烧毁五营清真寺,康熙帝御赐的大匾也一并毁于大火之中。另一座则是新建的清真寺,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占地30亩,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

责任编辑: 李剑桥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