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社科院院长荣海生:推进黄河文化“两创”落实落地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2023-12-06 21:26:3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拥有黄河滩区和黄河故道双重历史文化资源,承担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两创”,在菏泽市委的支持下,菏泽市今年组建了菏泽市社会科学院,为市社科联的二级单位,明确了市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荣海生为首任院长。荣海生大胆创新,全力推进黄河文化“两创”在菏泽落实落地。
荣海生长期从事社科理论研究、社科普及工作30余年,理论功底扎实、研究经验丰富,在黄河文化、地方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较为权威。2012年以来,荣海生先后到东南亚讲学,在菏泽市电视台录播文化讲座多期,出版文化书籍4部,发表论文近200篇,获多项省市社科成果奖。在菏泽市社科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荣海生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理论研究、社科普及团队,为高质量践行黄河文化“两创”提供坚强队伍和人才保障。特别是,联合中国社科院,完成了调研课题《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研究》,省政府研究中心以专报报省领导。联合山东财经大学,精心选拔政治理论功底扎实、文字能力过硬的干部组成课题调研专班,深入菏泽沿黄县区开展调研,高质量形成了5.6万余字的《黄河流域菏泽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围绕黄河战略和文化“两创”要求,荣海生及其团队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进行了多次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团队还承担并完成市省社科规划课题和市领导安排课题多项,组织编辑出版了黄河文化廊道书籍1部,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团队先后深入到菏泽黄河沿岸和黄河故道多个县区村镇,调查了解文化遗址遗迹、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并结合史料,高质量高标准撰写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社科普及文章20余篇,先后在齐鲁晚报、菏泽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山东宣传微信号、齐鲁壹点和今日头条等多家重要媒体刊登发表。特别是,学习强国·山东平台为他开设了“《左传》中的黄河故事”专栏,专题报道黄河文化“两创”工作,这在我省是第一个,“泛舟大河”“堌堆之上”等文章被山东宣传微号发布后,点击量都在10万+以上,《齐鲁晚报·情未了》连续刊发专版文章10余篇,其中“大野泽是怎么消失的”点击量达108万,菏泽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带领团队,在黄河沿线牡丹区、东明县、鄄城县、郓城县等4县区挖掘素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筹划了菏泽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东明县大屯镇夏营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鄄城县董口镇军屯回民村红色教育基地、郓城县黄河红色广场等一系列黄河廊道文化展示点,串联起沿黄各县区文旅资源,向全社会充分展示了菏泽黄河文化故事。同时,近期还计划到市外高校、菏泽商会及菏泽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菏泽市在北京流动党员等巡回宣讲,与《大众日报》融媒体合作,录制高质量的文化视频节目,继续维护好学习强国平台专栏,把“黄河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精彩。
菏泽黄河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人口14.6万,均占全省1/4,全省28个滩区内淤筑村台社区全部在菏泽,是山东滩区迁建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滩区群众生活在黄河主堤和河槽之间,世世代代拉土、垫台、盖房,为防止被淹,都把自家房台垫得很高,村里房屋高低不平,时常被外地人误认为是“山区”。荣海生先后带领团队多次深入黄河滩区一线调研,走访群众,座谈交流,充分挖掘菏泽市委、市政府高效率推进滩区迁建、高质量打造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充分挖掘沿黄4县区功能区规划等市级层面重大战略,组织课题组,总结在既要生态保护功能区、又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典型做法,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黄河文化“两创”工作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菏泽经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好、推介好黄河文化“菏泽担当”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在省社科联主要领导和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荣海生扛牢使命担当,先后到齐鲁大讲坛,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潍坊学院、菏泽学院等高校,以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校等单位,举办《黄河与汉文化源头》《黄河与九州之古兖州变迁》等文化讲座近20场,线下受众约5000人,宣传普及黄河文化。与《齐鲁晚报》融媒体中心联合,录制了10期22集相关短视频,点击量600余万。比如,2023年7月,荣海生做客“齐鲁大讲坛”,与听众分享对黄河文化的调研成果,生动讲述黄河故事,深入探寻汉文化源头,引导听众从黄河中探寻中华文化精髓,于汉文化中追寻中华文化主题,受到一致好评。再比如,2023年9月,荣海生参加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第85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并应邀作了题为《黄河与古兖州的变迁》的学术报告,从黄河文明讲起,围绕古兖州的人文历史的演变,系统讲解了汉文化的形成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关联,广大学生对黄河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由齐鲁晚报菏泽融媒中心录播主讲的《史话曹州》,10期22集短视频,通过齐鲁壹点推出,抖音、快手等全网转发,点击量600余万。通过荣海生及其团队的积极宣传推介,菏泽黄河文化“两创”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肯定,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贡献更多菏泽社科力量。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兆锋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兆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