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记忆| 北京冬奥会上,活跃着一群山东“蓝精灵”

大众日报记者 王世翔

2022-02-20 23:01: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山东籍志愿者:沙佳佳

他们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他们的言行讲述着温暖的中国故事,他们的热忱服务展现着当代青年的形象。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

他们就是北京冬奥会上的“蓝精灵”——1.9万名赛会志愿者,在他们中间就有不少山东青年,他们如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微火”,传递温暖,让青春闪光。

为做好报道,大众日报记者驻扎2022北京新闻中心,见证了志愿者们温暖的问候、规范的礼仪、周到的服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What time will the nucleic acid test start in the afternoon”

“Nucleic acid tests are from 2:00 to 4:00 p.m”

济南学子沙佳佳用英文流利地向法国法兰西广播公司记者解答着核算检测的时间,举手投足,洋溢着中国青年的自信与阳光。

就读于北京城市学院的沙佳佳负责2022北京新闻中心三楼的咨询服务,记者问询、设备借还、视频拷贝……事无巨细,全部悉心接待。

“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从顺义区赶过来。”正在读研一的沙佳佳学业很忙,学校科创任务也马上开始,但她全身心地投身于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为了心中的心愿。”

“买不着冰墩墩,看不到谷爱凌,但我们离冬奥会这么近。”春节期间,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留在北京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家人们都很支持我。”

“武汉疫情,更加坚定了我的志愿者心愿。”本科就读于武汉的沙佳佳回忆起疫情,眼眶湿润。她被武汉医护人员和抗疫志愿者危险关头“逆风而行”的担当、奉献感动着,“我能为城市做些什么?”

这是她当冬奥会志愿者的初衷,一直鼓励着她,激励着她。

山东籍志愿者:王宜家

对于“00后”的中国传媒大学王宜家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对于“奥林匹克”记忆的开始。那首家喻户晓的《北京欢迎你》,火热着08年的夏天。她还记得她们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着29个脚印形状的烟火一步一步迈向鸟巢时的激动。因此,当2022年冬奥会再次来到北京举办时,她选择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场“家门口的奥运”。

王宜家的岗位是张家口颁奖广场媒体运行领域的混合区助理,主要负责帮助记者在运动员获奖后经过混合区时采访工作的预约与进行以及现场秩序的维护。志愿者的工作是繁杂而琐碎的,大到混合区运行的规则制定,小到工作间环境的清洁,都属于她的工作内容。每一份付出,都是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朋友们提供更为方便舒适的工作环境。而这份默默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证,构成了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最为真诚和坚固的沟通桥梁。

来自芬兰的记者ANNI和摄影师PASI在场馆工作的最后一天送给了王宜家等志愿者自己最爱的芬兰特产饼干,说这里是他们在冬奥期间经历过的“best service”,所以他们最喜欢往这里跑。或许,这就是奥林匹克在这个时代所具备的意义——跨越国家、种族、年龄、性别的凝聚。

徐梦桃夺金,张家口颁奖广场第一次响起了国歌。因为混合区工作的缘故,虽然音乐在耳边萦绕,但王宜家只能通过电视转播看到颁奖现场。这位参与了四届奥运的老将在领奖台上饱含热泪,王宜家的内心也一样感慨万分。在颁奖广场,见证了许多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有人振臂高呼,有人喜极而泣,有人相拥庆贺。而这些相似又不相似的喜悦,是运动赋予人类的光环。全世界的人们相聚在这场运动盛事,向极限挑战,为人类永不言弃的挑战精神加冕。

作为在北京上学的山东孩子,王宜家很荣幸能够亲历这一重要时刻,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在未来的某天,或许奥运就在她最熟悉的那片土地上召开。到那时候,王宜家还会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跟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道一声欢迎,骄傲地告诉他们:“看!这就是我的家乡!”

作为开赛最早、结束最晚、赛程最长的场馆之一,国家游泳中心承担了本届冬奥会的冰壶比赛项目。来自山东省的志愿者葛菲服务于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摄影运行领域,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作为冬奥志愿者,她说:“很荣幸也非常开心能够参与到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当中。”她所在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引导摄影记者有序就位,指引正确流线,维持摄影点位正常运行等。

在此之前,葛菲就曾参加过“相约北京”系列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工作内容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但与之前不同,测试赛期间她作为闭环外志愿者服务所有媒体记者,现进入闭环后,细分工作分工,更加专注本领域职责。摄影运行领域同属于媒体运行领域,对于葛菲来说,专业对口,更能够在这段志愿服务经历中发挥专业特长,学习专业知识,用她的话来讲:“见到更多的媒体前辈,收获更多的专业见识。”

山东籍志愿者:葛菲

葛菲讲道:“从小到大,志愿服务的种子在心里一直萌芽、成长。进入大学之后,加入学校的志愿者联合会,几乎有时间就会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大学三年,葛菲已经参与过大大小小30多项志愿项目。本次冬奥会志愿服务,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忘特别的经历,一次十分难得且重大的机遇”。

葛菲期望:“作为传媒学子,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冬奥会期间,在专业领域,发扬传媒特色;同时我们冰立方众多传媒青年紧紧聚合在一起,认真服务,为前来的各位媒体展现良好的志愿风貌与专业素养,展现‘冰雪小白杨’的风范。”

其实,山东籍志愿者只是冬奥山东人群像的一部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山东人默默服务于冬奥会各项保障,他们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的作风勇挑重担,彰显新时代齐鲁新青年的靓丽形象。 

(大众日报冬奥特派记者 王世翔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兰传斌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