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推荐
112订阅
112订阅
112订阅
112订阅
112订阅
112订阅
112订阅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2022-12-09 18:18:2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于新悦
在寒冷的冬天,三五好友围着茶炉,聊天拍照,无论是跳动的炉火,还是滚烫的茶水、烤制的板栗、红薯、橘子,都让这种名为“围炉煮茶”的新社交方式充满暖意。
近日,随着寒潮来临,“围炉煮茶”在年轻人中间突然蹿红,这种别具仪式感和氛围感的喝茶方式,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小红书上的浏览量已破千万,相关帖子近8万条。
“围炉”和“煮茶”,都不是新鲜事。先说“围炉”,中国的古人,向来就有“夏夜乘凉识天文,雪夜围炉话诗书”的说法。看见这两个字,记者首先想到了晚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作品《围炉夜话》,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还有那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可见在寒冷的冬夜,与家人好友围炉坐在一起,无论是文人谈论着诗书人生,还是乡野之人闲话家常,光阴悠悠,惬意舒心。
再说“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唐宋时代通行煮茶,陆羽曾在《茶经》中详细介绍其过程。古人尤其喜爱“以腊雪煮茶”,腊月落下的雪叫腊雪,《红楼梦》里第41回栊翠庵里妙玉为宝黛二人煮茶,用的就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来的雪水。
可见,当下时兴的“围炉煮茶”,正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这样的方式,是对消费者新需求的满足:年轻人可以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逃离”出来;有了休闲、社交的新方式,以及其他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创造出了新的市场潮流。
记者观察发现,流量加持下,很多商家开始提供“围炉煮茶”服务,这里面有茶企、甜品店、书吧,更有酒店、民宿等。以济南为例,某团购网站上的2人份套餐,卖到200元左右。正如前段时间流行的露营、飞盘、剧本杀等一样,文旅行业一下子有了新风口。
从另一层面来说,“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就在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离不开物质,“文化”也不仅是文化。如何让文化为产业赋能,用科技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条,还需不断探索,融合发展。只是作为橱窗上的展品,固守原有技艺不创新,绝非申遗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如何用时尚流行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激活发展潜力。如今在“围炉煮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具体实践方法,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这样的结合算得上成功。
“围炉煮茶”“煮”出了非遗保护的新样态,期待未来能够看见更多有着传统文化精髓和内里的消费新风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 李伟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