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面对两场风波,《长安三万里》制作方为何有不同选择?

大众日报记者 赵丰

2023-08-17 17:00:2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赵丰

近日,追光动画《长安三万里》再次陷入舆论风波。

一是因未经授权使用作品《伎乐天》引发版权争议;二是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认为《长安三万里》与史实不符,已发律师函。

两场风波,回应显然不同:8月16日深夜,《长安三万里》制作方对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致歉,并迅速联系设计者本人进行了妥善处理;对《长安三万里》的失实指责其实从开始放映就有,此次更有专业学会细致分析,指出其多处与史实不符之处。《长安三万里》制作方一直还未有公开回应。

为侵权道歉,却不回应失实指责,《长安三万里》制作方的选择耐人寻味。且不谈其他,单从法律角度来说,截然相反的做法恰恰表明了其态度。

前者,涉嫌侵权,是文艺作品的大忌。侵权与否既心知肚明,也有众多网友及设计者本人的佐证,当然更是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在流量、票房已大有收获之时,道歉回应、妥善处理,不纠结不狡辩是明智之举,也能收割一波新的流量。

但对于一些网友及学会对其与史实不符的指责,其选择不回应,则是于法律角度来说,是其认为未判决前,不能直接认定其作为文艺作品违背了史实,其对于绝对史实的改编违法。其实,针对学会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细节,已有网友及专家认为有些小题大做,文艺作品可以对不违背历史主干的小事实进行改编。以往,针对类似情况的诉讼也有不少,但结果并不是一边倒。既然,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已委托律师向制作方发律师函,恐怕一场官司在所难免,是与非且等法律来裁决。

本来,面对指责,回应是必要的。如果仅仅是史实之争,自查自省,与对方交流、沟通,再共同公开回应,借机进行一波诗词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宣传,或能引发一波新的观影高潮与流量支持,形成多赢局面。但流量世界是复杂的,尤其是此次舆论风波涉及到了地域问题,简单的公开回应显然不能浇灭争议,必须依靠大家认可的更权威的第三方,比如法院、双方同意的调解方,来解开这个复杂局面。

其实,作为普通观众,这样的争议局面大可坐观,或主动开展对历史、诗词更深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长安三万里》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其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带来的全社会对诗词的高度关注都是肯定的,当然也希望有人能够挖掘更多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这个过程中,争议难免如影随形,明晰法律对类似文艺作品创作改编的边界的界定,遇到复杂争议不是简单“求饶”,而是寻求依法处理,以“史”为源进行的文艺作品创作才会在规范之下,更加活跃。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