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视觉中国,莫要成为知网2.0

大众日报记者 张兆友

2023-08-18 10:53:3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兆友

自己拍摄的照片,用在个人公众号上,却被别人找上门来告知侵权并索赔,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两天,知名摄影师戴建峰与视觉中国的“版权之争”风波持续上演,多次冲上热搜。

梳理事件发展线索,视觉中国先是明确索赔8万多元,后又改口称误解,摄影师则据理力争予以反击。几个回合下来,视觉中国从维权人变成“侵权嫌疑人”,此前发出的那封义正词严的“维权”邮件,似乎成了砸自己脚的石头。

这样的剧情是不是看起来有些眼熟?

2021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对知网擅自收录其100多篇论文的行为提起了诉讼,并胜诉获得赔偿。

两个不同事件,指向同一个问题,那便是互联网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授权方式。备受诟病的,是其背后不合理的商业模式。

成立于1994年的视觉中国,是国内最大的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平台。知网,更是学术界的“巨无霸”。把视觉中国和知网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二者的商业模式颇为相似,都是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内容生产者—平台—内容使用者”的渠道获利,可谓一本万利。

但与知网无授权无法下载文章不同的是,视觉中国是先“放权”再“维权”——图片使用者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侵权”,从而被视觉中国自己研发的图像版权追踪系统“鹰眼”捕捉,面临巨额索赔。

令人费解的是,视觉中国既然有如此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何不先用来自查自纠?事实上,过去几年,视觉中国因图片版权问题闹出的笑话不少。比如,将国旗、国徽标注为自家版权图片;再比如,在众多品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收录对方的商标图案……

一方面是自己黑料不断,另一方面是离谱的“维权”事件屡屡上演,比起未经作者同意即收录作品的“知网模式”,视觉中国的一些做法,给人一种“钓鱼式”维权与“海投式”索赔的猜测。也难怪有媒体评价,视觉中国是将法务做成销售,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态,打的是维权的旗号,干的是“碰瓷”的生意,吃相着实难看。

长久以来,视觉中国在版权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但重视版权保护,也要警惕过度维权、滥用维权。最新事件发生后,两天内视觉中国总市值累计蒸发超过10亿元,代价可谓惨痛。也许,对比此前的行政处罚,这笔巨额的隐形罚单,更能为视觉中国敲响警钟。

目前,视觉中国已下架涉事相关作品。双方将对簿公堂还是私下达成和解,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舆论的审判不是最终目的,推动相关平台和机制的改变,才是这场喧嚣背后公众的真正期待。

责任编辑: 李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