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一物两用”的智慧

大众日报记者 张兆友

2023-11-24 18:43: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兆友

资源是稀缺的。资源的有限性塑造着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这两年,德州许多学校门口挂上了公示牌,标明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时间、场地范围、入校和安全要求,以及社区居民入校健身的申办流程。目前,全市开放学校已达到306所。

今年夏天麦收季,麦子大面积收割完毕,但晾晒场地难寻。在德州市陵城区,13个乡镇政府大院、67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院以及文化广场,共1297处公共区域全面对外开放,优先用于民众晒粮。

当公共资源供需关系面临挑战时,如何寻找有效的调节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考验着资源管理者的智慧。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管是校园开放还是大院晒粮,抑或是机关事业单位开放停车场,“一物两用”背后的逻辑,正是最大程度衔接起现有资源和群众需求,让“闲置”的公共资源“动起来”。

“一物两用”的智慧,说到底是化解供需矛盾的智慧。现实中,公共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以体育场馆为例,一方面,据统计,全国体育场馆中,学校体育场馆占比达66%,如果学校坚持封闭管理的方式,就会导致大量资源在周末和节假日被闲置。另一方面,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群众运动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但健身场地短缺、体育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可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不仅达到了资源错峰使用的目的,还扩大了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径”,这显然是好事一桩。而除了体育设施之外,其他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也有很大空间可挖。

“一物两用”的智慧,也是为民服务理念的重要体现。盘活存量资源,难度最大的一关就在于思维。只有思路上打开了,沉睡的存量资源才能发挥其价值。比如政府大院变身晒场,就是充分利用了大院空间开阔平坦又相对封闭的优势,从而降低一些农民在马路上晒粮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当然,这里面还隐藏着大院“平用”与“急用”的智慧。大院以极大的诚意敞开大门,也进一步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凸显了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当越来越多的单位、机构加入共享体系,贡献者人群和受益者人群就会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社会公共资源的服务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明确资源开放的重要意义之后,从设施本体出发,打破社会公共资源与群众生活需要的分离壁垒,就有了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就意味着,资源开放不再是“要不要开放”的价值判断问题,而是“怎样开放得好”的技术判断问题。

必须承认,开放资源并不是“一开了之”那么简单,“一物两用”的背后,要考虑的环节和因素也不少。比如,开放体育设施,群众喜闻乐见,但学校方面肯定会有自己的顾虑:体育场地因过度使用而缩短寿命周期,翻新费用算在谁头上?校外人员在校内活动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责任谁来承担?群众健身后产生的垃圾,谁来清扫?等等。盘活存量资源,“盘”只是行动和手段,“活”才是效果和目的。很显然,关注各方主体的关切,从制度机制上提高资源方的开放意愿,才能让资源共享更加通畅。否则,好政策就很容易成为“空头支票”。

这样看来,许多“潜力股”资源尚待开发,“一物两用”的更多可能也值得探索,而在这一过程中,被“盘活”的不只是资源,还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责任编辑: 韩雨婷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