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颜宁和李清照:相距12公里的“院士”和“词宗”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11-30 15:04:2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很多媒体的报道题目是:“颜宁等59人当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把颜宁的名字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颜宁学术成果高,足够年轻足够有名。颜宁未满30岁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2017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职位。2019年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两年后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11月,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今年11月21日开始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颜宁照片 图源 中国妇女报)

另一种报道方式则更有趣味:颜宁,一位来自李清照家乡的科学家。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普集街道博平村,和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的李清照同乡。据年谱记载,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章丘明水。今天的明水到普集只有12公里,够近。

颜宁和李清照的生活年代相距近900年之遥,一个是今天的国家院士,一个是“一代词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共同的家乡章丘,把二人联系在了一起。笔者读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李清照传》,看过《联合国新闻》黄莉玲对颜宁的记者专访,感觉二人的成长轨迹和兴趣爱好有不少相似之处,观察比较一下二人的成才之路颇有意义。

颜宁和李清照都在6岁这年有一个大的人生转折和视野转换:据史料记载,李清照6岁之前一直在章丘明水居住,就在她6岁这年,她的父亲李格非授官太学正,在开封汴京经衢之西买了一处住所,取名曰“有竹”,遂将李清照母女接往汴京居住。颜宁出身于工薪阶层,父母都曾是钢铁厂的职工,先后在章丘和莱芜生活,6岁时,因父母工作调动而举家迁到北京,在北京大兴读小学、中学然后考上清华大学。这种人生阅历,带来的是开阔的视野。

颜宁和李清照都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李清照小时候家境优渥,习字读书,博闻强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爷爷,皆为学士韩琦的门下。据《宋史·韩琦传》载:“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做到北宋礼部员外郎,属于高官,很有文学修养,跻身苏门后四学士。北宋当时文学氛围浓厚,李清照生在这样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下,生活无忧,自小熟读诗书。

颜宁上学时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且很喜欢“老乡”李清照。颜宁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听评书,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有《哪吒传》”,“我始终觉得我们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有些时候会想我这一辈子如何度过。我从小就很羡慕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屈原,他们可以把他们的工作流传下来,然后你会觉得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人类文明的瑰宝。” “高二是要文理分班的,那么我当然是第一时间就报了个文科班,然后就被我们班主任给揪回来了。”这就是说,颜宁自小喜欢传统诗词文学,开始还想学文科,后来是老师把她改到理工科。

颜宁和李清照天赋聪颖,而且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好地保护了“天性”。李清照小时候的生活无忧,读其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种活泼欢快、天真烂漫的气息扑面而来。李清照还有一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二字显示出李清照生活的舒展。

(章丘百脉泉李清照雕塑)

颜宁的父亲颜景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颜宁从小就优秀,没上过托儿所,上学后从来不在家做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读金庸小说也不影响学习,而且增加了她的联想能力,只要参加竞赛就得奖。”颜宁自己也回忆:“我们小时候其实作业也不多,基本上在学校就完成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班,回家吃完晚饭……然后8点准时休息,就是这样很普通、很放松的一个环境。”

“放松”这个词,让我们想到现在一些孩子过多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班,也让人想到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段话:“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用力过猛则不能长久,颜宁和李清照的成长过程,均很好地做到了尊重天性和师法自然。

颜景君还提到山东章丘所蕴含的“齐鲁精神”这个“根”,对颜宁的影响。从家乡的角度看颜宁和李清照,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她们的成长成才。

齐鲁大地“书香浓郁”,对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院长高绍荣这次和颜宁一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于章丘普集镇焦家村,有意思的是,颜宁出生于章丘普集街道博平村,两人老家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

杜甫在济南参加李邕宴会时写的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仅是总结,贵在有预示——彼时,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攀龙等济南籍诗词大家、文坛领袖还没有出现。今天济南和山东依然人文荟萃,据统计,山东的院士数量在全国居第三位,在本年度新增院士133人中,至少有15位山东籍院士,除颜宁和高绍荣外,还有李路明、郭雷、刘日平、张荻、李春明等院士,均出自山东。

人才常常扎推出现,或扎堆于家族,或扎堆于地域。作家流沙河说:“同样是一个人,把你放到不同的地方,他就会变成不同的人。所以我认为先有地灵才有人杰,而不是倒转来的。”我们到绍兴,知道陆游、贺知章、鲁迅、蔡元培、徐渭、秋瑾、竺可桢等名人;淄博孝妇河畔有文坛三杰:赵执信、蒲松龄、王渔洋;到济宁,有孔子、孟子、颜回……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天赋和后天的环境氛围,更离不开岁月的磨练。“最重要的还是专心、专注。”颜宁说,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她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干脆不分黑白连轴转,“宅”在实验楼不出来。而李清照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种掷地有声的诗句,也必是经历了生活的千辛万苦和千淘万漉。

李清照“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流吟至今,在古代女子普遍不读书的环境中,其破壳而出有历史的偶然性;本次颜宁以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最年轻的三位45岁新当选院士之一,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有更多的必然性。二人古今辉映,是章丘的骄傲,山东的骄傲,她们的成长经历,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责任编辑: 韩雨婷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