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让课间10分钟动起来:去除“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12-05 20:32: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央视新闻12月4日报道,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已就相关问题密集部署,在北京、河北等8个省(区、市)开展了专项排查,对部分落实不到位的学校,立即督促整改,并将指导地方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长效机制。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课间10分钟休整是学习的需要,身体的需要,也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有娱乐功能,还有交往的功能,价值意义不可估量。之所以有些地方出现禁止“课间十分钟活动”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怕承担学生打闹或各种意外导致的伤害责任问题,这是所有限制“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总根源。
除“根”,需要政策法规保障。有关专家认为,破解难题,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力“兜底”,把学校从“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中解脱出来,这一观点值得特别关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首席专家吴遵民认为:“课间圈养”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我们学校管理工作者不敢或者也不愿意担责所致,但实际上它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我们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我们的政策法规的缺失,乃至于我们教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缺乏关注。
保护学生活动权益,需要正视学校和老师的后顾之忧,而这只能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来解决。学生磕了伤了碰了,小了好解决,大了处理起来往往不轻松。一旦出事,学校怕的是承担无限责任,不是根据事情的是否曲直来处理,而是责任无限延伸,不胜负荷。
除“根”,需要讲究方法论。化解问题,总得讲究方法,而且得找到科学管用的方法。比如,引导学校或者学校举办者按规定投保校方责任险是重要的方法创新,有条件的可以购买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和食品安全、校外实习、体育运动伤害等领域的责任保险,等等,都可以一试。
方法是想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活动,场地很重要,如果是空间小,拐角多,硬地多,就得注意消除隐患,加大“软”环境建设。
可贵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条件也创造条件保障“课间十分钟活动”,这些学校的做法值得赞扬。比如,山东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利用户外空地,开发了一系列益智类和传统民间游戏等地面游戏;湖南长沙的清水塘江湾小学,学校通过在每个教室门口设置摸高打卡点,走道铺装“跳房子”九宫格等方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翠微学校的校园很小,受到楼层的限制,但在学校里尽可能开放活动空间,在操场东南西北四个角都会有体育老师在那驻守,关注孩子的活动,如果一旦发生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赶到他们旁边帮他们解决问题。
保障“课间十分钟”,需要综合施策,但不能过分谨小慎微。历史地看,过去并不存在“课间十分钟活动”难题。一些学校对“课间10分钟”限制,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权益有关。很长一段时间,各家各户就一个孩子,因此格外注意孩子的身体安全和健康,不但是在学校里,就是在家里,长辈也格外注意。但有时“过犹不及”,弦绷得越紧,反而越容易出现意外。而且身体减少活动,貌似安全了,却容易出现身心疾患。比如,前一段报道一高校,“我校40%的男生体测引体向上项目拿不到分,很多男生一个都做不了。体测优良率每年都在下降。”某高校体育部负责人说,而十几年前大部分男生都能拉到10个甚至更多。身和心是连着的,身体活动少了,心理性疾病也有增多的趋势。
因此,增加保障措施,也得放松心情,要敢于放手做。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身体健康状况连着德育、智育,还关系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战马。生命在于运动,好身板离不开锻炼,青少年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尊重天性,让“课间十分钟动起来”,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