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榜|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忆队

2022-07-25 22:54:4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实践队伍简介

彩遗拾忆队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2年6月成立,团队共12人,由队长杜颖琪,队员刘一霖、王文雅、江彤菲、冯宝颖、路迪、陆昶、付永春、仇梦媛、郭嘉莹、高圣洋、杨珺涵组成,指导老师为外国语学院教授彭芳老师、团委副书记赵晓老师。彩遗拾忆队以“留千年遗韵,寻家乡记忆”为口号,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为宗旨,带着一颗炙热真挚的心上路,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宣传弘扬山东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图为彩遗拾忆队成员合照

本项目以主题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为实践方向,在深入了解家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进行大力宣传,助力其传承与发展。项目成员家乡所在地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潍坊风筝、青岛田横祭海节、临沂临沭柳编、滨州剪纸、泰安泰山东岳庙会,成员们耳濡目染,对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项目成员此前有非遗展览志愿工作经验,前期基础较好。在学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实践调查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汇总反思、结合专业优势进行宣传弘扬。实施形式为分组实践、实地走访、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和文字图片,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宣传等。本实践项目特色鲜明,线下线上结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弘扬,实践方式新颖;跨学院组队,专业优势互补;专业教师指导,成果丰富多样。 

△图为分组实践地区 

二、实践事迹

(一)前期团队准备

彩遗拾忆队早在六月中旬就开始了实践准备,团队成员们利用在校空闲时间线下面对面讨论,为实践活动建言献策,贡献了许多新点子、新想法,高效地完成了确定实践项目、内容、流程等。同时成员们相处融洽,顺利度过团队磨合期破冰期,在七月八月实践正式开始前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合作探究实践。

△图为成员们在线下研讨会发表个人想法

(二)暑期亲身实践

针对调查研究本身,彩遗拾忆队从各个层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留并宣传弘扬,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调查方法,乐道拾遗、匠心筑遗,以文字+视频的推广方式让全国地区、甚至海外地区了解山东省的五大国家级非遗。团队按时间将实践分为四大阶段:前期准备、亲身实践、投稿宣传及总结评估;按地区将实践团队分为五组,不同地区可同时进行实践提高效率;按专业及能力将成员分为三组进行工作:撰写报告组、新闻宣传组及视频制作组。

△图为7月5日第一次线上会议

在暑期社会实践第一次线上会议的圆满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各自开始工作,亲身实践,感悟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助力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近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各地的申报热情也是持续高涨。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2022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遗队位于临沂地区的实践队员路迪来到临沭县杨沙埠村“杨进邦工作室”,采访了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先生,与杨先生进行现场的交流学习与实践的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时为其余实践队员刘一霖、陆昶、王文雅进行实践活动进程转播,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活动。

△图为小组成员路迪与杨进邦先生的合影

于此同时,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彩遗拾遗队中地处潍坊的小组成员杜颖琪、冯宝颖、郭嘉莹、高圣洋为深入了解与学习风筝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继承,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的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参观,就非遗传承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合理建议。

楼顶悬挂着多个大小不同色泽饱满、威武大气、线条清晰的龙头蜈蚣风筝,并且有凤凰风筝分列两侧,威严庄重之感油然而生。每每漫步于长廊上,便可以欣赏墙壁两侧装裱的风筝,它们的款式各不相同但都独具匠心,精致美丽。该馆共设有八个展厅:即风筝的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风筝综合功能展,潍坊国际风筝会,民俗展厅,风筝放映厅。小组成员按顺序浏览了这些展厅,仔细品味每个作品的内涵,感受风筝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拍照留念。在风筝综合功能展中,一位年长者正手把手传授一个小男孩风筝的制作技艺,大家在一旁学习观看,年长者对小男孩的亲身教学不可不谓是对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

成员郭嘉莹感慨道:民众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体,即“还遗于民”。城市是由人构成的,城市文化是由民众创造的,民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体,自然应当承担起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正所谓“民众参与是最好的保障”。因此积极宣传,让人人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代言人是有必要的。

△图为小组成员在博物馆门口的合影 

不仅如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泰安市、滨州市的小组成员也纷纷分享自己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宣传过程,也将于2022年7月20晚的第二次线上会议中表达所见所想。

三、实践成果

通过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现代技术和平台,充分利用媒体渠道为家乡非遗做出切实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山东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十多个校级以上网站投稿实践新闻,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宣传;发布地区特色、文化特色的短视频,直观形象的进行网络介绍推广;后期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及后续工作。目前团队对非遗的宣传正在进行中,近期投稿通过的宣传成果将在文末以链接形式展现。

四、实践意义

本社会实践活动以助力家乡非遗为特色,以山东省五地市国家非遗项目为实践对象,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线上推广宣传,对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有地域,专业和技术优势,相信有能力高质量完成该项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目实践意义深远,以当代青年之力宣传家乡非遗,让其走出一隅之地,走出齐鲁之乡,甚至走向海外,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成员了解学习非遗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及现代技术宣传推广,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成员个人素质,完善品质,孕育出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意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基础宣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刘芝杰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