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点击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于新悦

2023-01-15 06:50: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

2022年1月,山东出台《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全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打造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

“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是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重要目标。其中,“2”是指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强化“头雁”引领,积极融入国家人才发展布局,高水平创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N”是指其他各市要发挥各类园区优势,加强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微生态”,构建星罗棋布、多极支撑的人才“雁群”。

“四水四定”

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贯彻的原则,即: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碳排放“双控”

即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总量是一定时期区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赋山东”

是指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品牌化、实体化、规模化推进“政策、平台、推广、支撑、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有效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手造、山东智造”

是山东省委宣传部提出的推动文化“两创”的重要抓手。“山东手造”是山东发挥文化资源丰厚、传统工艺品类齐全的优势,创新打造的文化创意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培育壮大手造产业,建设一批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和带动群众就近就业的非遗工坊,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酒店、商超、影院等建设销售专区,将优质“山东手造”产品推向全省全国、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智造”是山东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抢抓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创新,把文化“两创”成果用更多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技术、应用呈现展示,广泛活跃到移动端、人民群众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山东文脉”工程

是指《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定的重点文化工程。主要是指深度挖掘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出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树立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大型文献《齐鲁文库》。

安全生产“八抓20条”

是指山东近年来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举措,即着力抓好八件事,抓教育培训、抓制度完善、抓苗头隐患、抓日常监督、抓严惩重罚、抓本质安全、抓应急处置、抓社会共治,包括警示教育、完善责任清单、建立安全隐患和事故省级直报制度、探索实行量化问责、实行有奖举报等20条具体措施。

预制菜“十百千”培育行动

是指在全省培育预制菜“十大品牌、百强企业、千优产品”,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社会认可度高的预制菜特色品牌,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的预制菜头部企业,开发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预制菜产品。

“静默认证”

是指社保待遇领取人在不用跑腿、没有感知、不受打扰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社保待遇“免申即享”。即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比对分析待遇领取人员的行为轨迹,动态判断其生存状态,将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流程由原来的领取人“提出申请-进行验证-发放待遇”,转变为政府部门“大数据采集-数据比对-自动发放”。

“无证明之省”

是山东创新推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一项具体举措,主要是通过电子证照证明和数据的共享,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码”“居民码”,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社会生活领域,努力实现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无证明”不等于“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指在省内办理业务需要提供由省内制发或可获取的证明、证照时,可通过告知承诺、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网上开具或帮办代办等方式,无需本人本单位再自行开具、出示或提交相关证照、证明材料。

房地产市场“双十条”

2022年5月、9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条政策建议》《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十条”政策建议》,指导各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

是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学科尖兵梯队培育的重要举措,包括支持8个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建强10个左右优势学科,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培育10个左右潜力学科,打造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后备梯队。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于新悦 整理)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