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强化创新引领,筑牢强鲁兴鲁之基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刘一颖 赵琳

2023-01-15 07:00: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

聚焦加快建设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代表委员们及相关领域部门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获批;高速列车、燃料电池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先进核能、半导体激光、工业软件等方向,推动布局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过去一年,山东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扩量提质,加速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山东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布局的战略支点,是推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报告提出,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建国委员说,高能级创新平台就是要“建高地、创高峰、登高山、上高坡”,集聚更多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激发企业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在引领山东创新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国家储备科技力量。

潍坊是农业大市、农业强市,立足当地深厚的农业基础和突出优势,省政府和北京大学在潍坊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农业研究院,目前已在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申报了9项国际专利。刘建国以此为例建议,各地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

当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正发挥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领域优势,加大国内放疗资源协同合作力度,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看到报告中关于“争创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部署,学校(院)党委书记韩金祥代表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高校而言,争创国家级研究中心能有效集聚、共享产学研各链条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这项工作我们要加快推进。”

高质量的平台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韩金祥说,围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总要求,学校坚持引育并举,计划加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的投入与项目建设,进而吸引和培育更多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倾心引才同时还要精心用才,学校在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同时,正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释放成果转化孵化活力。”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科技竞争战略主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报告提出,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推进10家省级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这让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代表感到振奋。去年3月,依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正式揭牌,计划5年投入2.5亿元运行建设经费,以“真金白银”保障研究中心的高质量建设。

基础科学研究风险高、周期长,需要科研人员甘于坐冷板凳。在王英龙看来,要让“冷板凳”坐得住,必须出真招实招,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攻关。为此,学校(院)近年来不断探索,形成了培新、培优、培英的基础研究培育模式,研究经费实行“包干制”,极大激发了科研工作者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积极性。另外,在成果转化上推行“谁产出谁受益”,让科研工作者切实得实惠、强信心。

过去五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3%左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国外垄断。采访中,一些代表委员表示,我省创新发展活力迸发,但一些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仍然存在,应当从内外双向发力,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标准制定权和行业发展话语权。

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吴承丙介绍,目前,山东已设立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32个,布局省级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30项,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和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成功争取IEC电力机器人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落地山东后,又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突破一批重点国际标准。

“聚力突破‘卡脖子’难题,今年,山东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将全面攻坚起势。”吴承丙说,下一步,将聚焦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落实“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部署,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化的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会积极引导、促进、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育企业、聚人才,挺起创新脊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董事长赵焕臣代表认为,报告强调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出实施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行动等,将有力激发我省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潜力。

5年前,岱银纺织专门设立了创新研究院,对中长期创新项目进行攻关,如今投资过千万元的“汉麻”项目已投入市场,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赵焕臣表示,今年企业将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科技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构建、科研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科技型企业是极具活力的创新主体,是加快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韩绍华委员说,通过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去年我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数量达3.5万家,同比增长22.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新增超过6000家,新增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立足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韩绍华说,我省将建立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花开满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梯次培育格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面对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县域如何在与大城市的差异化竞争中“筑巢引凤”,是寿光市市长李鹏代表重点思考的问题。

“要善筑平台打造‘安心巢’,立足当地优势产业,以重大产业、重点项目、重要课题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重点平台载体。”李鹏说,寿光拥有12家国字号种业研发机构、3个特色科技园区,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60家,已集聚高端科研人才115人,科研平台集聚人才的磁吸效应正在释放。在此基础上,还要为人才提供政策辅导、产业对接、普惠金融、个人发展、生活保障等惠才服务,为人才筑“舒心巢”,“通过打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让各类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把‘未来留在寿光’。”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刘一颖 赵琳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