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丨莒南:抱团“因村制宜” 强村全域赋能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晨

2023-08-15 19:15: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茶香生暖意,闲坐自清心”。还未完全走进村庄,就已经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浓浓茶香。这段时间,在临沂市莒南县朱芦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厉家泉村茶园里,以“耕读传家”为主题的研学游、体验游受到热捧。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学生,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背着竹篓,在茶树间学习采摘鲜叶。采完茶后,在制茶师傅的带领下,体验炒青、揉捻等非遗技艺,观赏茶文化讲座和茶艺表演,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增收致富,乡村美丽宜居,这一幅幅美好画卷,是市派莒南县朱芦镇第一书记抱团“因村制宜”结出来的硕果。

然而在两年前,厉家泉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山村。

“这里是山区地带,不适合种粮食,但很适合种茶叶。”村里几乎家家有茶园,每年三四月,茶香四溢,空气沁人心脾。然而,因为村里没有其他产业,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空心化严重,空守着好环境没有利用好。

“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沉寂的小山村怎么焕发活力?2021年按照临沂市委统一部署,市应急管理局选派的第一书记赵付国到村任职后,通过走访调研和规划论证,决定依托村内独特的“耕读”文化传统和临近无极鬼谷旅游区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文旅产业。但是由于村小、资源少,“单打独斗”始终是力不从心。

“做文旅,关键是要形成产业配套,如果仅靠一个村,影响力很难上得去”。朱芦镇厉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厉彦军说。

问题倒逼思路,市派莒南县第一书记工作大组以联村党组织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规划联定”“资源联用”“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治理联动”,引导片区村将资金、资产、资源等纳入片区统筹利用,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片区村区域化组团发展。

针对厉家泉村文旅配套问题,朱芦镇发挥片区党委统筹联动作用,引导周边4个沿线村抱团重新规划布局,建设亲子游乐中心、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配套产业,提升接待服务能力。与西部厉家寨红色旅游区、北部无极鬼谷景区、南部精品钢工业旅游区加强协作,串联沿线村庄景观配套,形成“红绿蓝”特色研学游路线,并与县城发集团、山东少年行研学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同时,围绕丰富研学课程,增强游客黏性,利用厉家泉村在外人才优势资源,放大“彦林书屋”影响力,采取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吸引中小学生来村研学体验耕读文化,提升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经过一年多的抱团发展,厉家泉村耕读研学基地项目基本成型,2022年9月份启动以来,已有16批次2400余人前来研学打卡,此外,还吸引临沂铜小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90余万元,建成400余平方的铜拓DIY体验馆一处,仅此一项,就吸收剩余劳动力20余人,增收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

“下一步,我们依托片区内独特的旅游资源,继续深挖厉家泉晴耕雨读文化,抱团搞好沿线内的道路绿化、配套提升,进一步串联研学游精品线路,示范带动片区产业发展。”莒南县朱芦片区第一书记临时党总支书记赵付国说。

夏日的骄阳照射在龙王河上,驱车于沿岸的莒南县坊前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只见成片的景观松造型独特,引人停车注目;沿途的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绿化美化等建设现场繁忙有序;赶大集的村民们热热闹闹地挑选货物,无不昭示着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坊前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岚济公路坊前段以南、龙王河沿岸,包含7个第一书记任职村,耕地面积10427亩,人口7443人,区位优势明显,水生态环境优越。但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增收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村民收入普遍不高。

为此,在片区建设之初,莒南县派坊前镇第一书记大组长滕飞便带领第一书记们深入乡村和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摸清了产业“家底”和问题所在:坊前镇拥有黑松和石雕石刻两大传统产业。其中,黑松种植主要分布在南高庄及周边村庄,是全国最大的黑松育苗基地,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石雕石刻企业、加工坊有100余家。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产业集群效应不高,转型升级面临瓶颈,闲置资源亟待盘活,外出务工成为青壮年们的第一选择。

产业崛起引领致富增收的突破口在哪里?片区明确了资源共享、资金共用、产业共兴的工作思路,通过集聚发展让特色更“特”、长处更“长”。

依托传统产业基础,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0亩的松石共富示范区,以振荣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非凡石材、鑫辉石材等老牌坊前骨干企业为主导,打造景观松展示园和石雕石刻展销园,赋予“老”松“老“石”新活力。

按照石雕石刻产品分类、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片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家石雕石刻企业进驻展销园,实现石雕石刻资源共享、技术共享、销售共享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经营联营形式把生产石雕石刻企业和特选的销售企业组成垂直型销售系统,目前,全镇石雕石刻产品远销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8亿元,利税3800余万元。景观松展销园内有造型各异的景观松1000余棵,由全镇15家黑松苗木企业无偿提供并展示,仅黑松一项年产值就达6000万元。

同时,本着“抱团发展、连片共富”的理念,片区采取飞地模式,汇聚、盘活郑家相邸、徐家相邸两个村土地21亩,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500万元,集中打造了“共富工业园区”。其中,“共富车间”3处占地8600平方米。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我们招引了校服加工、柳编等项目进驻园区。目前已全面启用2处共富车间,可解决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300余人,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滕飞介绍说。

项目好不好,有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村民最有发言权。“自从有了车间,俺村里的青年们不用辛辛苦苦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上下班,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收入还比原来翻了一番!”徐家相邸村村民徐淑军激动地说。

2021年,坊前片区建设启动以来,按照“以产业振兴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思路,以龙王河串联整体线路,实施共富车间、松石展销园、现代农业大棚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黑松种植、石雕石刻、高效作物等特色产业。目前,片区沿龙王河初步形成手工加工业、景观松石产业、特色农业三大板块。

“推动片区建设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也不能靠一个村单打独斗,必须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县派坊前镇第一书记大组长滕飞如是说。

各片区通过成立临时党总支,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神经中枢,统筹抓好片区重点任务落实,同时,建立“周学习、月例会、季观摩”机制,不定时组织外出参观,有思路共同讨论、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项目共商共建,协同推进片区整体发展。

“打破村界壁垒,融村连片规划,是示范片区建设的一个特点。”市委派驻莒南县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赵雷介绍,每个片区由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相近的8-10个村组成,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改善升级,打造成有特色主导产业、优美人居环境、完备基础设施、过硬基层组织的样板区。

根据各片区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片区发展方向,十字路片区依托现代农业文化和库区移民文化,发展花生榛子两果产业带,大店片区整合绿色生态、红色文旅、滨水休闲一体化发展,坪上片区聚焦精钢基地建设机遇、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朱芦片区围绕精品钢基地“后花园”发展“一带三区”格局,坊前片区以龙王河为轴,打造“一线三组团”布局.....,逐步走出了片区发展新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全县全域乡村振兴‘5515’工程,进一步树牢片区抱团发展理念,健全和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组织“擂台比武”活动,通过一线评比、一线观摩、一线督导、一线推进的形式,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工作有力实施、落地落实,为全市“乡村振兴扛旗”助力添彩。”谈到片区下一步发展,市委派驻莒南县第一书记工作大组长赵雷如是说。

策划:兰传斌

统筹:吴永功

记者:张晨

通讯员:王陆鹏

相关链接:

期待您的参与,大众日报“齐鲁红星”山东党建品牌榜大型融媒报道启动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