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吕佩尔茨来到了中国

2017-04-03 10:36:40 发布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周,76岁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吕佩尔茨来到了中国,带着他自1968年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共计104件,包括88件架上绘画和16件雕塑作品,以“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为名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位历经半个世纪创作、见证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个性鲜明的“酒神赞歌”系列震撼艺术界,经70年代“德国主题”系列,再到80年代的偏向神话、历史及仿古典大师系列,直至90年代关注绘画形式效果的“图像序列”时期,进入21世纪开始努力将寓言与哲学相融,近些年又开始了充溢着对人类历史和未来想象的“阿卡迪亚”系列创作。

马库斯·吕佩尔茨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催生的“新表现主义”,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绘画复兴”的持久争论。他带到中国的不仅是他的创作历程,更有着在众多当代艺术流派风起云涌的状况下,一位艺术家在架上绘画的坚守和不懈探索;在许多雕塑艺术家纷纷提供设计依靠助手完成作品的现状下,一位永远亲自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的执着和认真。今天看来,“新表现主义”在艺术史的演变中似乎已经过时,但这种对待艺术的精神永不过时。关于艺术的探索,关于架上创作的发展,一直在进行着。

在苏州美术馆,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文献展又带来了另一个维度的艺术探索。展览分为“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回家”六部分,以图片、影像、文献资料、建筑模型为主要内容,呈现贝聿铭享誉世界的生动印迹。中国的根脉对贝聿铭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他在中国不仅留下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优秀的建筑,更留下了众多关于建筑、城市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此外,本周我们还看到了艺术家对社会的回馈。在四川美术馆,一天之中相继举办了“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暨四川美术馆张漾兮先生作品捐赠仪式,以及“上善若水——张鼓峰捐赠作品展”。78岁的张鼓峰先生因其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将毕生作品捐赠给了四川美术馆。这对父子作品的同台,展示的不仅是他们的作品,更是他们的襟怀。

艺术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本周还有两个重要的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展览。一个是在太原美术馆开幕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巡展(太原)”,这是“西部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培训发展计划”的成果之一,展览的百幅作品富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能感受到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个是在岭南美术馆开幕的“迹象——2017第二届广东当代雕塑邀请展”,这个展览以学习生活在广东的“80后”“90后”雕塑家为主体,是对青年力量创作状态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呈现出广东当代雕塑的多样面貌和发展方向。

今天的艺术是历史的延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本土的思考。而未来的艺术是今天的延伸,有过去的积淀,更有源于当下的哺育。

责任编辑: 孙先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