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实验,化“图墙”为“图强”——记中央美院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2017-04-02 20:29:05 发布来源:中国艺术报
说起壁画,一般人总是想到敦煌石窟,或者西方的大型宗教题材壁画。作为中国美术高校中的第一个壁画系,中央美院壁画系3月2日到3月27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壁画展,呈现出壁画这个古老绘画形式在新时代的全新面貌。
正如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所说,这个展览“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溯,也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现场,既联系着创造的历史,更展开创作的生成,在这个墙面穿插、结构迷离、移步换景、壁彩纷呈的空间里,视觉的漫幻感油然生发,引人入胜,而教师与学生相研共笔、公众与艺术家交流互动的场景,更使这个展览彰显出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根本价值,那就是作用于文化建设的公共艺术属性” 。
以“图墙”为名举办的这一次大型壁画展,用创作者们的话来讲,“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 。教师们带领学生分别进行创作,而创作出的面目各异的壁画作品,经由建筑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墙体组合,又共同组建成一个有机的展示空间。
“这是中央美院壁画系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以院系为单位的壁画展。 ”中央美院壁画系主任唐晖介绍。
1979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壁画为专业的研究室诞生。在侯一民、周令钊等一批有志于发展中国壁画事业的教授的主持下,中央美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壁画工作研究室,开始了壁画的专业教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正式批复中央美院壁画系成立。这是中国美术高校中的第一个壁画系。从壁画研究室到壁画系,一路行来,几代艺术家心怀“壁画梦” ,在中国的美术事业历程中,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世纪之交的壁画低谷时期,全国其他美术高校的壁画专业,经历了或撤销或重组的过程,中央美院壁画系顽强地走了过来。在这种生存状况下,中央美院壁画系师生也开始探索开拓,如何在继承源远流长的人类壁画、中国壁画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新时代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唐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展览。一方面在于这次的壁画展是原作展览。壁画本身的特殊性不便于做展览,壁画体量庞大,我们极少听到有壁画展,即使有小规模的展览,也基本上以照片的形式让大众观看,既奇怪也无法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于这次的壁画展是一次非成品展览,是一次过程展览,既让大家看到作品,也让大家看到平时不可能看到的创作过程,不是创作好再安装,而是直接在展厅中创作完成。
中央美院壁画系在探索走入群众的道路上多方尝试,他们曾在乡村进行墙绘实践,欣慰的是,走入群众的尝试是成功的,壁画并没有被人们所排斥。中央美院教师曾带领学生在京郊的村落里,为村民们在屋墙上作画,整个过程是由村民和艺术家们共同完成的,老师们都表示,村民们一方面觉得艺术家们能为农村专门创作很吃惊,另一方面也在参与墙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让民众感到有趣,是艺术走入群众、壁画走入群众的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要举办这么复杂庞大的展出,唐晖回答道:“就是想让人们知道,中央美院有一个壁画系。 ”老师们说,这个展览的作品几乎是无法收藏的,可能都很难留下。但是他们还是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就是因为希望人们看到“壁画”在当代还以它的新面貌存在着,不仅有美术家们应“甲方”要求所作的命题壁画,也有艺术家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不是把一幅画放大就叫壁画。壁画发展到今天,材料的丰富性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壁画。因此,不仅是主题、内容可以很当代,在表现形式上也完全当代化了。 ”一位参展的老师说道。
当记者提出“壁画如何能真正走入公共空间”的问题时,参展的艺术家们深有感触,认为这正是他们当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困境。除了“命题作文”以外,大型绘画在公共空间中的比例非常少,更常见的是一些设计性的装置艺术。而更多的则是非常缺乏艺术美感追求的胡乱装饰,“很多公共场所、建筑需要艺术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专业的学术团体,这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来说,其实是有挫败感的。 ”唐晖不无遗憾地说道。他希望壁画系的学生走出去真的可以服务社会,因为与其他绘画方式比起来,壁画可能是最能与公共空间、与公众形成关系的一个画种。
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的美术环境如何,对自身的艺术熏陶和美感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不仅是经济上的数字,也应该有全体民众在精神生活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场原滋原味的壁画展,“图墙”为的是“图强” ,这个“强”不单只是为一个专业,也是为了人们的社会美育而肩负的一些担当。
责任编辑: 孙先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