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九山镇:“科技肥”催丰“金苞谷”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2023-11-13 17:18:1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沃野百里,旋翼蜂鸣。在临朐县九山镇甜玉米示范基地,朱庄村村民王常信紧盯无人机终端屏,正在进行巡田监测作业。一片200亩的示范田,不出半个小时即可完成任务。

说起如今的工作,王常信打开了话匣子:“前几年我在东北打工,看见国营农场用无人机施肥打药,用大型农机播种收割。一想到老家山沟里却还是靠肩挑手扛,心里就怪不是滋味儿的,咱啥时候也能用上这些高科技呢?”

2023年上半年,九山镇耕地保护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面对85%以上的山地丘陵地形和山河纵横破碎的耕地地块,农机适用性差的问题暴露无遗,人工种粮成本高、收益低,群众积极性严重不足。

“为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强化粮食安全、提高群众收入,我镇与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在农业专家多次研判指导下,确定了发展甜玉米种植的路子,”九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静说,“今年5月,我们赴淄博开展双招双引,顺利与垚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先行流转土地200亩筹备示范基地建设。”

王常信家的农田就在流转区内,听说自家撂荒多年的土地能“收租”了,他十分欣喜。正赶上手头工期结束,王常信便回到了九山看望家人,同时想找份离家近的工作过渡一下。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甜玉米基地的招聘信息。

“早些年在家务农的时候,论种玉米我可是好手!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成为了甜玉米基地的工人,”王常信说,“可入职第一天,组长没让我们下地,而是每人发了几本手册,我比别人还多了一本《农用无人机操作教程》。接下来的半个月,我们上午学理论,下午练设备,无人机、拖拉机、收割机,药肥配比、土壤管护啥都学。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做笔记、消化知识,才发现原来的那些‘老把式’用不上喽。”

据了解,垚山农业公司对基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先后开展了3次调研、化验,在16个甜玉米品种中确定了种植“金甜1号”良种。该品种玉米生长期在84天左右,一年可种2茬,平均亩产达1100公斤以上,亩均收益是普通粮饲玉米的3.5倍。

基地负责人马晓燕介绍:“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分布耕地较多的情况,我们因地制宜配备小体积、大马力的履带式农机4台,配合无人机空巡、用药,基地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96.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今年10月,基地又购置了潍柴雷沃M704-2S拖拉机2台,自走式旋耕起垄一体机1台,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工作效率。”

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宋家王庄村、曾家沟村的种粮承包户先后引进了甜玉米进行试种,并配备了相应机械。越来越多像王常信一样的务工返乡人员尝到了“流转租金+务工薪资”的甜头,纷纷决定留在家乡,接受现代化农业的“改造洗礼”,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甜玉米示范基地的科技化、现代化只是一个缩影,在省级特色小镇——九山薰衣草小镇的花田里,一根根水肥一体化的软管正滋养着3000亩的紫色氤氲。在“聚粮田园里”蜜薯合作社中, 新型链夹式移栽机、滚轴收割机轰鸣着奔向远方。好山好水育好物,好物要有好销路,科技为农业插上了电商的“翅膀”。镇党委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积极对接,合作建成了九山镇电商直播基地。20多位村民化身“网红达人”,在镜头前推销家乡的甜玉米、板栗、蜂蜜等优质农产品。

乘着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的“东风”,科学赋能与乡村振兴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双向奔赴”,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科技力量,正渐渐成为九山群众致富增收的“新引擎”。(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王桦淋 报道)

责任编辑: 赵卫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