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集,给市民带来什么?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2021-05-04 14:12: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休班哪儿玩去?”“走,逛市集去!”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吃饭唱歌看电影这样的“老三样”休闲方式显然太缺乏新意,超市货架上千篇一律的商品也无法彰显个性,他们另辟蹊径,在“大工业时代”玩起了“小本买卖”,创意市集文化悄然兴起。5月1日,一场名为“春暖花开· 大象户外”的艺术市集在潍坊城南的虞园举办,没有人山人海,没有烟熏火燎,没有大吆小喝,—群有手艺的手作达人厕身其间,造物,布艺,文创,器具,手作,设计,市民纷纷来此“打卡”。

市集新天地 人间烟火气

未到市集,就远远看见天空中飞翔的风筝,蝴蝶,金鱼,老鹰,风中追逐,忽高忽低。这些风筝都是李松先生的作品。59岁的李松爱好扎制风筝,是潍坊风筝非遗传承人之一,十岁左右受前辈艺人的影响开始玩风筝,从扎制正子、八卦、燕子、金鱼、蝴蝶、老鹰、凤凰、到最后扎制难度最大的龙头蜈蚣,扎制的龙头蜈蚣惟妙惟肖,被孩子们亲热地称为“龙头爷爷”。他的摊位前挤满了操笔描摹的孩子。当日,他带来了一百多件风筝片子供孩子们动手手绘。

色如金,亮如镜,声如钟,自然古朴,一锤一打间均可细细把玩,这是老潍坊古老的锤铜工艺品。茶碟,铜盘,铜壶,手打的铜器上,永远都有被称为“锤目纹”的重叠锤印。市集现场摆放了几种锤铜用的锤子供观者参观把摩,圆头的、长头的,尖头的,传承人刘银屏介绍,完成一件铜器需要用到的工具非常多,光是打造用的锤子就有数十种之多。铜匠们在锻造过程中,尺寸的把握完全不依赖现代工具作为辅助,凭借的全是一双眼,一双手,从选料开始,只依靠一把锤子、一个铁砧、一块铜板,将铜板裁剪,靠锤子打出造型,“一片打”,数千锤,最终锤打成一件器物。

一阵清幽的香气从不远处飘来。一口铁锅,一屉绿叶,当地茶文化专家李志松正在进行手工制茶的演示。茶叶是刚从他们位于莱州的茶园里采摘的,新鲜的很。“炒茶叶讲究手势,抹、抛、抖是基本手法。炒得茶叶绿色青深,茶香溢出,就说明茶叶快炒好了。”炒完,微置,沏水,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让人相信茶是有生命的。

在市集的一角,老旧的电视机,建国初期的暖水瓶,印着标语的搪瓷水杯,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80后小伙罗洋自小酷爱红色文化,迄今为止已经收集红色收藏品过千件,还在不远处的坊子区坊茨小镇创建了一所红色记忆博物馆。“我家里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藤椅!”一位中年女士发出惊呼,“那是我父亲当年支援西藏,大老远地从西藏背回来的呢。”“老物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这些,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也就有了落地的凭藉。”罗洋说。

与之相邻的,是散放在草地上的十多副水彩画作品。作者杨博,一位年轻的美术工作者。他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市集活动。“昨晚上听到他们讲这个市集,感觉很有趣,今天一早就临时动议参与了。”他的作品中,空灵,恬淡,有一种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蕴。目前他们已经在当地建立了一百多人的水彩画圈子,既有高校师生、职业画家,更有社会各个职业的爱好者,经常组织交流写生等活动。“文化为时代服务,画出最美家乡,更多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他说。

在一处名为“引心皮雕皮艺”的摊位前,精致的钱包、钥匙扣、摆件让人爱不释手。这些皮艺的主人叫嘟嘟。嘟嘟说,数年前,在日复一日打理文具生意的过程中,有些迷失,人也变得麻木痛楚,度日如年。也正是在这段最难捱的日子,她遇到了皮艺手作。从一开始的接触,到后来的深入了解,再到拜师,一路走来,皮艺手作帮她驱散了心理的雾霾,重新走入阳光地带。嘟嘟说,手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她静下心来,不再浮躁,不再浮于生活的表面,改善了和自己的关系,也改善了家庭关系,这也是她下决心要把皮艺手作做好的一个初衷——“把更多的美好带给有缘人”。

来大象市集的游客们,特别是美女游客们,纷纷买买买——尤其对各类陶艺制作的小首饰,耳钉、挂坠、小配饰,个个爱不释手。摊子主人郑欢,是一位来自西安的美女子。艺术专业出身的她,之前在北京打拼过多年,后随先生来到了潍坊,置办了自己的工作室。陶艺边还放了一束干花,透出一种另类的生机。这些干花就如同陶艺所用陶泥一样,看似没有生命,但它的艺术生命,却是活生生的。

现场,还有“移动咖啡馆”,普及棰拓知识的拓片体验、手工扎染、香道、绳艺、饰品,以及有特别香气的马德拉酒品评等等,不断吸引游客驻足,玩的不亦乐乎。

把市集玩成派对

刘军是这一市集的主要倡导者。刘军在潍坊著名艺术聚集区“南大营”经营着一处奥瑞克美学空间,兼打理咖啡厅,之前他和他的朋友们已经组织了五期这样的艺术市集活动。本次是第六期,也是第一次将举办地移出他们的“大本营”——“南大营”,转移到更加开阔的公共空间。至于取名“大象”,则是取老子《道德经》“大象无形”,有意化无意,不显刻意,不过分的主张,彰兼容百态之意。

“潍坊不是一个时尚的城市。”刘军说,相比一线城市里轮番上演各种市集,复古市集、环保市集、农夫市集、公益市集、社区市集……潍坊的文化市集,数量上少得多,主题也相对狭窄,不过近些年来,一批文化爱好者,以南大营艺术区、1532文化园、十笏园文化街区等为起点,在驻地及泰华城、谷德广场、阳光100城市广场等商圈,聚在一块儿,将各种创意集市玩成一场场派对。

“在市集中,你可能会发现一列童年时把玩的铁皮小火车,或者与一双爵士时代的女鞋擦肩而过,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在千篇一律的百货商店中得不到的体验。”观众李颖说。她曾在上海就学,对上海的市集氛围记忆犹新。她觉得,对不少资深“跳蚤客”而言,通过“市集”交换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它们背后的故事。“市集更像一个交朋友的地方。”

“很少有卖家来市集是只冲着销量而来的,与其他的销售形式相比,市集更像一个交朋友的地方,卖家能遇到懂货的人,买家能体验讨价还价的乐趣,能直接接触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人,了解二手老东西的出处、当时的流行文化,也能了解手工艺人的设计理念、工艺的精巧之处。精明的摊主,会把自己的摊位布置得秀色可餐,即使销售情况不一定特别好,但至少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多位摊主都向记者表述了这样的意思。“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一种兴趣。”参与市集的摊主、文化爱好者王斌说。

另一位摊主也表示,卖的饰品有一部分是自己纯手工做的,希望买家能看到它背后的价值,而不仅是关注价格,“毕竟我们也不是为了赚钱才来这里摆摊的。”

把市集当秀场与商场购物不同,市集的氛围更为轻松,卖家席地而坐,货品也随意地铺在地上。市民嬛嬛驱车从数公里外赶来,用她的话说,就为“见见老朋友,探探新东西”。“在市集中,人们大多并不抱有特定的购买目的,休闲娱乐的成分会更高一些。买家与卖家之间可以聊天、砍价,这份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氛围恰恰是大商场与网络购物所无法企及的。”她觉得。

市集红火的背后,其实也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珍视。在这个网络成为许多人购物首选的时代,创意市集成功地将不少年轻人请出家门,回归“赶集”的传统。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其实早有集市的传统。创意市集兴起背后体现了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都市人,对于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亲切氛围的渴望。

“逛复古市集可以让人把生活节奏慢下来,可以让人去怀念或者想象以前那样的生活……”有市集参与者这样说。

别样的“赶集”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文创艺术的魅力。市民郭楚接受采访时笑说不虚此行:“特别有意思,一块寻常的木头,通过手工打磨就可以变成可爱的把玩,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集市上,与艺术工作者的交流,也让参与文创集市的人们雀跃不已。目前就读附近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马骁骁表示,文化创意市集,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认识有趣的人和事,带给自己很多艺术灵感。

让文创成为日常?

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唯美主义者倡导“为艺术而生活”,寻找一种感性的、艺术的生活方式。不过,唯美主义者倡导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仅仅停留在理论倡导和个人实践层面。而在当代,审美化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形式。当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逐渐消失,艺术的价值已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如“大象”二字本身的涵义,包容多元,皆有可能。刘军认为多元、聚合、跨界、生活、艺术,这些都是市集的关键词。

在有些人看来,文化艺术是“小众”的,是属于文艺青年的。但在这群市集的“资深参与者”看来,事情并不如此。在街区举办艺术节,让他们和普通市民共同看到了文艺的多种可能性,看到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也看到了文化对社区营造的巨大影响。社区居民们也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艺术节的理解和支持,其中不少人还参与到了艺术节的治安维护、清洁管理等工作中,以保障艺术节的有序进行。

当然,创意市集不能只玩“概念”。

白领王源挺喜欢逛城市的一些饰品集市,不过她觉得,一些在售的东西没有太多看点,都是卖些比较普通的衣服、玩具、仿真花、杯子,以及一些似乎到处可见的手工艺品,“感觉缺乏新意”,也缺乏独创个性。“还是要搞出特色来。”她建议。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游客认为,真正的“集市”不但要有别处买不到的特色商品,也要有稳定、舒适的交易场所,更不是商家偶尔一两次的“玩概念”。“其实,不少人,尤其是大学生或者年轻白领,都挺青睐‘市集’、二手市场的概念,一方面能买到个性化的手工艺品,另一方面,性价比都比较高。但最好是避免所谓的‘大路货’,或者是一些有问题的二手商品。”现场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文化爱好者陈元曾在大理小住过一段时间,他拿这个新兴的市集做了对比。他觉得,大理作为一个由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人组成的一个旅游城市,文化娱乐氛围十分浓郁,当时基本上有任何的市集他都会去逛去玩,床单厂集市、柴米多农村市集、彩虹农场市集、梨园野外市集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四季街市(麋鹿市集),场地之大,包含大片的草坪空地,几十家商户,多家集装箱组成,很有国外集市的模样,每次活动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也会请乐队歌手现场表演,吃吃东西,逛逛摊,见见老朋友,认识新朋友,无论是来旅游还是像他们这种在大理住一段时间的都喜欢来逛,可以收获非常饱满有意思的一-天。

“要考虑来游玩购物的人的感受,可以增加乐队演出、移动饮品、现场造型等娱乐环节,留住人。”陈元建议。

倡导创意市集四五年,刘军很高兴地发现,创意市集不仅受年轻人喜爱,许多中老年人对此也非常认可,常常有大爷大妈偶然间走进“市集”,却对此深感兴趣,甚至当场就买下摊主的产品。刘军觉得,市集就是应该面向更多有趣的人,他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都是有趣的,这样,一场创意市集,就不再只是市集,而是人们体验美好、享受生活的地方。这样,创意市集走近了大众的生活。

民间原生的市集也需要当地的支持。李迎是某省级电视台制片人,4月30日傍晚专程驱车长途赶来,她笑言,跑了老长的路,只为看一眼这个“三线城市的市集”是如何生长的。李迎认为,创意市集的概念在海外已出现多年,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许多具有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出来。“事实上,现代市集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对城市形象是一个加分项。”

数据显示,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可创造220亿美元产值,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美、英等国增长速度超过12%,形成了壮阔的创意经济浪潮。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线城市不说了,山东省内部分城市如威海等对此都有明晰的支持。”李迎认为,注重创意与交流,集创意、制作、销售于一体的“创意市集”本身就有很好的自聚焦性,与城市文旅的融合,成立更广泛的‘文化联盟’,可以更多激发“市集+”的无限可能,并探索现代市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刘军在前期在朋友圈里做宣传的时候,多次用了“时髦青年”的提法。刘军觉得,“青年”并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更是一种心态。“本次的市集上,也见到了好几对老夫妻,看起来都七十多了,一块来品尝咖啡、观赏手工艺品,很让人感触。”

“运作几年下来,觉得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类原创手工市集的魅力。我们的市集也在尝试着各种可能性,比如让市集进入社区,进行更开放、更深的交流互动,甚至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市集、手作工坊、手作人/设计师集合商店的系统发展,也是必然之路。我们希望能和手作人一起成长壮大,让更多喜爱手工制作的人把自己的喜爱变成自己挚爱的职业!”刘军说。

一场创意市集也好,生活节、艺术节也好,到底是什么,到底在贩卖什么?答案是多元的。除了单纯的买卖交易,或许来此的人们找寻的还有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某种快乐。如你所见,它不止是分享与展示的平台,它不是几十年前父辈们逛的生活市集或者展销会,它更像一个容器,装进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城市调调,以及不尽相同的快乐,还有,更无限的未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王玉龙 报道)

责任编辑: 赵卫平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