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左捏捏、右捏捏……齐河面塑老虎贺大年!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策划 王金龙 兰传斌 王菁华

2022-01-29 18:50: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月28日,腊月二十六,齐河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内,各式各样的“老虎”成了“主角”,2022中国高校生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特展暨齐河文化创意衍生品展正生,虎虎生威。

捏面人,就是面塑艺术,也叫“捏粉”“江米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7年,齐河面塑技艺列入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也因此出现不少面塑爱好者。近几年很多民间艺人也会用轻质粘土为原料进行创作。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了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

据了解,齐河本次活动与非遗与文创开发相结合,在节日期间为群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展出将持续至3月4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报道 设计 李扬 于海员)

责任编辑: 籍雅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