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比较主义注定要改写我们对艺术历史的认知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2-11-15 17:53:3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主编,世纪文景出版的“巫鸿美术史文集”系列于2022年10月推出第六卷《比较场所》。本书共收录15篇文章、讲稿,写作时间在2012年和2019年之间,聚焦巫鸿先生近年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承接前五卷研究基础的同时发展出全新的成果。其研究上至先秦礼器,下至当代实验水墨,跨越了时间和媒介的限制。研究对象涵盖了墓葬、绘画、器物、美术史方法论等各门类。既有对具体物件的案例研究,分析其背后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观念;也有通史性分析,以概念或物件为指引,考察其内涵和语境的历时性变迁;还有对艺术史学科发展、研究的新风尚的反思。总之,我们既可以从中观察巫鸿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特色与创新,也可以观察其研究旨趣的承袭与变化,更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拓展对艺术史研究可能性的想象,重新书写全球艺术史。

超细读:不放过任何历史的细节

“细读”(close reading)这种分析方法常见于文学批评和美术史研究,是指通过仔细阅读某一段落或某一幅画来获得可能被忽略的信息。但是巫鸿教授认为目前对艺术品的细读仍着眼于较大的单位,或是整幅图画,或是完整的建筑或物件,因此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细读”的概念,将目光集中在更细微和精确的细节上。《超细读:马王堆1号汉墓中的龙、璧图像》分析了墓中出土的T性帛画、屏风以及木棺上出现的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的龙和璧的图像,以及这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结合来引导墓主的灵魂进入不同的空间。

以小见大:解读深层历史信息

《无形的微型:中国艺术和建筑中对灵魂的界框》一文从一个宋代瓷枕两侧的小洞入手,结合《枕中记》中“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的描述,分析了古人想象中灵魂在墓葬中的活动。汉代石棺上的门、“玉衣”头顶的孔洞,晋代魂瓶上的孔洞、宋代墓葬中的“半启门”壁画都是《淮南子》中的“魂魄二元论”的延续,这些各式各样的门和孔洞都是为了“魄”在地下世界的移动而设置。《墓葬中的通道:对“不可视性”的阅读》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观点。曾侯乙墓中有三种通道不同形式——椁室壁上三个开口、外棺上的开口以及内棺和陪葬者棺木上以图像形式表现的开口。这些通道是为曾侯乙的灵魂可以再墓中自由活动,视察武备库,欣赏歌舞而准备的。这一观念在墓葬的主流由椁墓转变为室墓后依然存在,想象中不可视的灵魂依然通过玉璧中心的孔洞和各种类型的门窗在地下的永恒家园中活动。

追根溯源:以考古材料重塑中国绘画史

《墓葬考古与绘画史研究》《中国墓葬和绘画中的“画中画”》二文大量运用了考古材料来回顾绘画史,填补了以往以传世绘画为主的绘画史叙事。而墓葬绘画又可以被分为四类:作为随葬品下葬的真实绘画作品、为葬礼或墓葬制作的丧葬绘画、墓葬中模拟现实中可移动绘画的壁画、一般性的墓室壁画和葬具上的画像装饰。而“模拟现实中可移动绘画的壁画”又可以按模仿的对象分为手卷、屏风、画幛和挂轴。这些材料弥补了以前资料的不足,让我们对绘画史、墓葬绘画及其功能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重返原境:破译“器以藏礼”的密码

战国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80余件青铜器及大量陶器、雕塑与家具,这些被仔细地布置成不同组群。西室中的器物被明显地分为3组,每一组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属性。《实践与话语:中山王墓中器物的安置与象征意义》一文将这些器物重新置于原境之中,思考儒家思想在中山国的影响。墓中出土的用器和礼器、生器和明器已有区分,显示出和《荀子》《礼记》记载中类似的分类系统,也能从中一窥儒家礼制的早期实践和中国丧葬礼仪之发展。

反思中国艺术与全球艺术史书写

在《比较场所:纪念碑性、废墟、时间性》一文中,巫鸿教授根据自身的学术经历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艺术史传统,而这种比较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在改写着既往欧洲中心主义的艺术史。越来越多在非西方教育和艺术传统中工作的历史学家通过比较,扩充全球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这些工作既不是附加在既有知识上的,也不是对现有知识的重新包装。在演讲《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中,更是强调在解决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东西关系”问题后应该着重思考更广义的地域性美术史与全球美术史的关系问题,把中国艺术放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中。同时鼓励更多非西方学者更为主动地参与,总结地域艺术传统,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全球艺术史的书写中。(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