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与创新》: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讲义系列新一种出版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3-11-10 13:30: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的最新作品《演化与创新:再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出版问世。
作为汪丁丁教授多部作品的出版方,世纪文景近年陆续推出了汪丁丁北大EMBA讲义系列,包括2021年出版的《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和2022年出版的《收益递增: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
世纪文景自2011年开始出版的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和《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已是常销至今的经典讲义。
不同于此前的讲义系列是基于作者为本科生和硕士生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更为关注经济学甚或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EMBA讲义系列由于最初讲授和讨论的对象是具有商业或管理经验的学员,因此其特色便在于,将作者一贯擅长的对于国际前沿思想的关注与本土的商业经验融会贯通,关注的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智慧,亦即伦理问题,尤其是合作伦理与创新议题,实践性更加凸显。
人与人之间需要稳定且正面的行为预期
“三重转型期社会”是汪丁丁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观察,简要言之: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内,想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面对的人生问题、企业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情理与正义》中,作者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困境概括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快速变化,信息多到像是噪声。人的思维方式缺乏整体感和自洽性,行为也普遍短期化,人与人之间关于行为的预期也即“企业文化”,也由此短期化。“正确”本身成为问题,正常的企业文化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稳定且正面的行为预期也付诸阙如。我们该如何开展社会生活、达致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交流?从中西的思想传统中,我们可以寻求怎样的实践智慧?
关注转型期社会伦理行为中涌现的问题,激发作者在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理”。《情理与正义》逐次探讨了稳态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伦理”的含义、伦理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伦理学的主要流派等。荣格的“深层心理学”、黄建中的“淑世主义”、彼得森的“龙虾理论”、桑德尔的“正义演说”以及斯坎伦的“底线伦理学”等等,对于我们发展复杂思维应对转型期社会的混沌未知,都有所启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黄金中庸”与中国思想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止于至善”,提出如何实现“允执厥中”才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避免演化锁入死胡同,既需要合作智慧,也需要群体创新
最新出版的《演化与创新》,是《情理与正义》的姊妹篇,内容完全不重叠,主要基于对生命演化与社会演化的考察,求解未来中国的合作伦理与群体创新的智慧。“演化”是汪丁丁长期以来进行研究与思考的视角,他发觉西方学者阐述的演化伦理学始终难以摆脱哲学的规范视角,而他更愿意在科学的实证视角下阐述演化伦理学,故而,在浏览西方文献之后,决定编写一部新的演化伦理学。
书中首先讲述地球与生命的演化史,其次是社会的演化与伦理的演化,尤其侧重于生命系统内各层级各子系统的“内平衡态”。他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秩序的扩展问题。也就是说,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乃至群体创造性的问题意识,都是“合作何以可能”。社会演化至稳定的伦理生活,需要具备承诺、宽容、正义这三要素,它们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合作秩序的基本条件,而其中又以宽容最难实现。我们应该寻求从局部开始,向善发展,实现上述的“允执厥中”的智慧。
演化的基本原则不仅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导致优化,虽然这样的优化不是智慧。创新需要智慧,才有可能嵌入社会。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的目前阶段,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作者认为,未来的20年,任何不从事创新的人类成员,以极高的概率将被机器智能取代。这意味着创新能力将成为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
有鉴于此,未来的伦理学应是关于如何激发和保护每一个人潜在创新能力的伦理学。书中最后一讲,作者讲解了自己的“创新伦理学”。他认为,群体创造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群体领导者的人格气质,优秀领导者的人格气质有利于群体间竞争与人类合作秩序的不断扩展。
解释中国经济,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
《收益递增》是汪丁丁教授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学原理的探讨,蕴含其对于当下流行的“边际定价原则”的反思。作者认为要想解释中国经济,首先要理解收益递增经济学。转型期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问题是:竞争不充分,行为缺乏理性,如何将潜在交易转化为现实?如何在两代或三代人的时间内,将人口转型期形成的“过剩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从而在人口转型期结束时维持足够高的人均收入?
在多年的关注与持续的研究、思考过程中,作者形成了本书所论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书中先后探讨了收益递增现象,收益递增的必要条件,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涌现秩序与社会结构,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学原理。
作者认为,“收益递减”只适用于稳态社会的经济,“收益递增”才是“知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基于转型期社会的常识,“边际分析”的基本假设值得反思,边际定价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值得警觉。
此外,应对气候问题、老龄化尤其是不平等这三大经济挑战,也迫切需要我们关注收益递增经济学或曰广义的经济学。
以上三部讲义均为作者在线授课并书写,每部讲义均收入百余幅图片,以彩色印刷;对于自己独特的心智地图绘制方法和在线教学方式,作者在“自序”中多有细述;与学员在课前和课间的生动讨论,也在成书时部分保留。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