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学有道丨首提全球治理倡议,意义何在?
学有道 | 2025-10-14 06:00:00 原创
首提全球治理倡议,意义何在
□ 吴国鼎 张尊月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在天津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题为“凝聚上合力量 完善全球治理”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该倡议聚焦国际秩序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赤字加剧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是现代全球治理的起点,其旨在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全球性问题,开启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在这一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恰逢其时。
发展中国家崛起,国际格局发生变动。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化,显著特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世纪末的不足20%升至约40%。这一格局变化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变化,也是技术革新、产业链重构等的综合体现。然而,现行全球治理体系难以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其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国际规则的制定仍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未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这都导致全球治理体系难以实现真正的包容与公正。
单边行动加剧,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当前,多边主义作为国际秩序的重要支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单边行动。政治极化、议题安全化、国际制度武器化、金融工具政治化等是其突出特征。美国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构建者,其政策反复与战略收缩对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美国等国家的行为导致全球治理更具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全球治理遭遇阻滞。
传统领域问题持续,新兴领域问题涌现。传统治理领域问题持续发酵。国际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地区冲突频发且长期化,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威胁地区稳定及全球安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采取关税壁垒等措施,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下,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外空、海洋、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治理的焦点。这些新兴领域普遍面临着监管与规则缺失的问题。国际社会亟待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新兴领域特点的治理规则与机制。此外,现有国际制度之间的制度重叠与规则冲突问题突出,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构建的高标准和排他性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制度复杂性,这都对全球治理的协同性与有效性构成严峻挑战。
并非要替代现行治理体系
从联合国成立到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治理体系需与时俱进。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并非要替代现行治理体系,而是对现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的这一行动既是应对当下全球治理危机的务实之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布局,具有深远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丰富全球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解决了由谁治理的问题;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明确了依据何种准则进行治理的问题;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回答了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为谁治理的问题;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关键,解决了如何体现治理成效的问题。全球治理倡议既明确了原则和方向,又强调了实践和落实,实现了全球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
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全球治理倡议与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分别从治理、发展、安全、文明四个关键维度构成了一个内在关联、相辅相成有机整体,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这一理论体系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体现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倡议将“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思想融入当代全球治理理论,形成了兼具历史传统底蕴与时代特征的治理理念。
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全球治理倡议,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建设性,为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和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全球治理提供了指引和动力。面对“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倡议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诉求,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待。倡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提供了对话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全球治理倡议愿景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中国的倡导,更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在共同行动中逐步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全球治理需要国际社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需要坚守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法治,切实履行全球治理义务。大国之间要加强协调,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国家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要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架构,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要完善全球新疆域治理,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积极推动新疆域治理规则与时俱进。
携手全球南方,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以反映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变化。首先,应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可以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构的份额和投票权,完善多边决策程序的民主协商机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国际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新架构。其次,加强新兴制度平台建设,向国际社会传播全球南方的声音。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话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发展中国家应持续借助这些平台,凝聚共识,催生一系列新兴制度,从而更有效地表达自身诉求。
破解治理赤字,保障国际公共产品供应。国际公共产品是进行全球治理的手段和载体。为加强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一方面,要在巩固既有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补充性和区域性治理路径以完善治理网络。另一方面,应加快新兴问题领域机制建设,强化国家间沟通与制度间协调。首先,加强新兴领域内部的制度协调,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兼顾各国不同发展水平与需求。其次,强化不同领域间的制度协调,实现协同推进。此外,应重视并引导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发挥其专业与资源优势,使其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全球治理复合体。
总之,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解决当前全球面临问题以及建立公正合理治理体系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这一倡议并非要否定和推倒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而是力求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具包容性、公正性与有效性。要实现这一愿景,国际社会需要团结协作,携手前行,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祯周 张浩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