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丨源泉猕猴桃:林下经济与深加工背后的创新思考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姜涛   李波   2025-10-16 15:16:27原创

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金果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期,猕猴桃采收已近收尾,记者实地采访却发现,有一个村庄的猕猴桃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

从林下种植“猕猴桃木耳”到深加工“猕猴桃果干”,源泉东村的百姓,正以“脑洞大开”的新思路和“落地生金”的大胆尝试,探索着关于猕猴桃的无限可能。

林下“黑金”:猕猴桃园里的新硕果

10月15日,记者走进源泉东村的猕猴桃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但与众不同的是,在这片绿意盎然之下,还隐藏着另一份收获——猕猴桃木耳。源泉东村党委书记董云健,正带领村民们开辟一条猕猴桃林下经济的新路径。

“以前,猕猴桃冬季剪枝后的枝条处理是个大问题,要么丢弃,要么焚烧,既不安全又污染环境。”董云健站在一排排整齐的猕猴桃架下,指着刚刚采收完的木耳说,“现在,我们把这些废弃枝条粉碎后做成菌包,种上了木耳,不仅解决了废弃物问题,还增加了收入。”

董云健介绍,源泉东村从2024年冬开始筹备猕猴桃林下经济,到2025年4月首次试种,再到如今试种菌包超过10000个,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我们不断调整配方,优化种植技术,终于让猕猴桃木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自豪地说,“这种木耳口感特别韧,挺脆生,长得也很厚实,市场反响非常好。”

记者在现场看到,果园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现在一亩地预计有400公斤干木耳的产量,两季就有800公斤。”董云健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60元的价格,一亩地一年可以增加近5万元毛收入。”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对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实践。

除了经济效益,猕猴桃木耳的种植还带来了生态效益。菌包产完木耳后,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猕猴桃的品质。“这样一来,我们的猕猴桃更加香甜可口,市场竞争力也更强了。”董云健笑着说。

老树“新花”:猕猴桃果干的甜蜜转型

如果说林下种植是源泉东村对猕猴桃产业的一次大胆尝试,那么深加工则是当地果农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坚实步伐。

在果园旁的一处生产厂房里,烘干机正忙碌地运转着,将新鲜的猕猴桃变成香甜可口的果干。“以前,我们的猕猴桃主要是鲜食,销售渠道有限,受季节影响大。”董云健边走边介绍,“现在,我们购置了烘干设备,利用果园看护房改造成生产厂房,成功推出了猕猴桃果干产品,市场反响热烈,供不应求。”

记者现场采访看到,工人们正将新鲜的猕猴桃送入烘干机,经过数小时的精心烘制,变成了一片片色泽金黄、口感香甜的果干。“我们的猕猴桃果干不仅保留了猕猴桃的营养成分,还增添了独特的香甜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董云健拿起一片果干,一边讲解烘烤工艺,一边邀请记者品尝。

猕猴桃果干的成功上市,不仅延长了猕猴桃的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现在,我们村的猕猴桃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董云健有些骄傲地说。

“一村一业”:多点开花,全面推进

源泉东村在猕猴桃产业上的探索与实践,只是源泉镇“一村一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源泉镇以“四化”为引领,统筹推进“一村一业”发展战略,计划实施的42个特色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达83%。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源泉镇注重示范引领和跨村联动协同。通过系统梳理“飞地模式”“精品种植”“链条深耕”等8类村级增收模式,创新“对标振兴”机制,指导各村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同时,组建“五村联盟”打造山农酥梨标准化基地,“六村协同”共建百亩丹参道地药材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此外,源泉镇还积极探索资源利用新模式,如源北村的“冷库+光伏”双收益模式、麻庄村的农光互补体系等,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与低碳发展双赢。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源泉镇将持续深耕"一村一业"特色发展路径,通过构建多元化销售矩阵、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文旅产业互融共生,全力擘画产业繁荣、生态优美、乡风淳朴、治理有序、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而源泉东村在猕猴桃产业上的创新探索,不仅为镇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前行之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李波 通讯员 高倩 孔祥镇)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