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业记忆 | 刘云鹏:中国铝业的“根”在淄博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宋明君 2025-10-16 15:53:39原创
山东铝业公司(简称山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铝工业创业史。
从日本人留下的废弃厂房,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生产基地;从依赖前苏联专家的技术空白,到开创影响行业的“低温拜耳法”;从濒临破产的困境,到逆势突围的重生。与共和国同龄的山铝,书写了中国现代铝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传奇。
5000万斤小米供出“中国铝业摇篮”
“你看,那些保留下来的南宿舍波浪形瓦顶的平房,就是日本人当年盖的‘大瓦罐小瓦罐’,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铝土矿修建起了小型工厂,这就是山铝的起点。”提起几乎写满全部人生的山铝岁月,山东铝业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今年78岁的刘云鹏语气激动,“自1948年淄博解放,这片厂区就成了中国铝业发展的‘试验田’”。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国家铝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在考察论证淄博铝土矿资源的基础上,决定在此开启新中国的铝工业,山东铝厂开始建设。
“1949年,国家投资5000万斤小米、抽调800名老兵工来到这里开始热火朝天的建设。到了1950年时,厂里的工人已达1480人。”1952年,5岁的刘云鹏跟随父母来到山铝,就此扎根,成为了山铝的第一代子弟。
说起建设初期的趣事,他先解释起了“5000万斤小米”建厂的说法。“那时候的国家一穷二白,连工资的计算都是以小米的价格为单位。发工资时,就说领多少斤小米。”
就这样,在资源短缺、设备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经当时的苏联专家协助,山铝广大职工用数年的艰苦奋斗,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起了新中国第一座氧化铝厂。
当时的“501”厂
“1954年7月,编号‘501厂’的山铝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生产基地。这也标志着中国不能生产氧化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提到这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刘云鹏很激动。
“没有氧化铝,就没有电解铝,更没有铝板、铝箔,飞机、摩托车这些工业产品都造不出来。”刘云鹏自豪地说,从1954年开始,全中国的氧化铝几乎都来自山铝,更是独立承担全国氧化铝供应12年之久,“那时候全国只要加工铝,原料就出自咱这儿,山铝就是中国铝业的‘独苗’。可以说,山铝,就是中国铝业的摇篮。”
不仅如此,山铝在全力支撑起中国铝业发展的基础上,更成为了中国铝工业的“人才摇篮”: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山铝向全国输送了22000多名技术人员、工艺师傅和产业工人。
“后来贵州铝厂、郑州铝厂建厂,骨干力量几乎都是山铝出去的,没有山铝,中国铝工业至少要晚发展十年”。刘云鹏补充。
技术研发,拒绝“加面粉”
1964年,17岁的刘云鹏成了山铝的工人。投身铝业发展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生产的艰苦。现在回想,在那个匮乏的年代,能生产出第一炉氧化铝并非易事。
“那时候咱啥都不懂,氧化铝生产工艺像‘天书’,大家都是一点点摸索完善。氧化铝生产的核心环节,就是将铝从矿石中分离出来。”刘云鹏介绍,早期山铝采用“烧结法”生产氧化铝:铝矿石磨成泥浆后入槽,再加85摄氏度以上的碱水搅拌,铝会溶入液体。但在分离时,需要加絮凝剂,废渣才能沉淀。
“这里又出现了问题,价格低廉又管用的絮凝剂去哪里找?”刘云鹏说,“当时,苏联专家提出,分离氧化铝和废渣,可以拿面粉当絮凝剂。可那时候中国人吃饭都困难,平时吃个杂面馒头都算过年了。我们铝业是大工业,生产一次要加几万吨面粉,这不是把老百姓的口粮往炉子里扔吗?”
既然专家提供的方案不现实,山铝的研究人员便发挥主观能动性,日夜泡在实验室搞研发,历经多次试验后最后搞出了自己的絮凝剂,不用面粉也能让废渣沉底,这在当时行业里算得上是天大的突破。
絮凝剂的助力让山铝如虎添翼,不仅生产效率实现大幅跃升,更持续为全国工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氧化铝原料。同时,技术创新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山铝的工人们,他们又将目光转向生产工艺,尝试把“烧结法”进行改进。
车间中,忙碌的山铝工人们
刘云鹏告诉记者,“烧结法”的弊端很明显,就是能耗高。矿石要先磨成泥浆,加石灰、煤烧到1300度,冷却后再磨,反复几次才能提取氧化铝。“那时候厂里的烟囱24小时冒烟,电费、煤费占了成本的一大半,大家都在想,能不能找个省能的法子?”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进口国外铝土矿,“国外的矿大多是软铝石,不像咱国内的硬铝石,必须烧结。”因此,山铝的科研人员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改变工艺的机会。经过数年攻关,他们研发出“低温拜耳法”:不用烧结,矿石磨成泥浆后,在适合的温度及压强的作用下,用碱水直接溶出氧化铝,能耗比烧结法降低40%。
1987年,山铝建成国内第一条6万吨“低温拜耳法”生产线,投产后效果显著。“当时好多厂家来参观,一开始还保密,后来觉得这是为全国铝工业做贡献,我们就把工艺公开了。”刘云鹏笑着说,现在全国所有氧化铝厂,几乎都在用“低温拜耳法”,“这是山铝给中国铝工业的最大礼物,从依赖国外技术,到咱自己的工艺成为行业标准,这一步走了三十年”。
坚韧不拔,铝业之“根”
除了核心工艺,山铝人还创造了不少“技术奇迹”,屡次创造中国铝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家氧化铝厂,第一条金属镓生产线,第一家进行赤泥综合利用,第一条利用国外矿石进行生产的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线,第一家从事化学品氧化铝生产,第一个进行股份制改制并成功上市,第一个通过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铝牌”75油井水泥荣获国家建材局颁发的部级优质产品证书……
“自修矿车、在外国封锁情况下制造曲轴关键零件、研发4A沸石产品、拟薄水铝石等等。”话音未落,刘云鹏又举起了自己难忘的例子,“80年代,山铝进口了两台先进的日本挤压机,用于生产铝型材。当时来了两个日本专家进行安装,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设备水平点,急得满头汗。”
就在这时,帮忙安装的山铝老工人看出了门道,跟翻译说“起点找错了”,按照工人说的方法,半小时就搞定了。“当天下午,日本专家买了酒菜,在车间里跟中国工人喝酒致谢。这说明咱山铝工人的技术水平,一点不比外国人差”。刘云鹏笑着说。
山东铝厂下班的工人们
1993年,山东铝厂更名为山东铝业公司,同年获全国工业技术开发实力百强企业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百强企业等等。
进入21世纪后,山铝迎来了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和大变化的时期。2001年,中铝公司将山铝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更名为“中国铝业”,亏损的水泥厂、工程公司、后勤和下岗人员被剥离出来,成立“存续企业”——山东铝业有限公司。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随着铝价持续走低,山铝陷入生死存亡的最艰难境地,承受了自投产以来最大的压力。
2002年,刘云鹏担任山铝有限公司经理。“那时候,太难了。有的老工人跟我说‘老刘,孩子要上学,房贷要还,你给想想办法’,我心里像刀割一样。”提起那段岁月,刘云鹏红了眼眶。
宝剑锋从磨砺出。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山铝广大职工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决定“每年干一件大事,用项目带动发展”,在重重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同年,山铝决定建设干法水泥厂。当时传统水泥厂每吨亏100块,而干法生产能耗低,成本能降一半。紧接着,山铝又上了氯碱厂。“生产氧化铝要用到氢氧化钠,自己产碱比买碱便宜三分之一。”刘云鹏介绍。
两座新厂开足马力生产,2005年第一季度,濒临破产的山铝终于盈利22万,实现扭亏为盈。在总结会上,刘云鹏提议“为首盈鼓掌”,掌声持续了一分多钟,不少老爷们都哭了。“那22万,比现在赚一个亿都让人高兴。”
刘云鹏感慨万千,“咱们山铝的职工队伍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品质,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是最大的特点。山铝的故事,就是中国工人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踏踏实实的干活;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只有咬牙硬扛的坚持。中国的工业,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人干出来的。”
说起山铝,刘云鹏有讲不完的故事……
如今,站在山铝新厂区门口,满眼皆是新气象。卡车往来穿梭,动能十足,现代化厂房矗立,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处处彰显着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出了现代化新活力。从1949年到2025年,山铝走过了76年风雨。它见证了中国铝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也经历了从“独苗”到“行业脊梁”的蜕变。
正如刘云鹏所说:“山铝可能不是最大的铝厂,但它永远是中国铝业的‘根’。”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宋明君 通讯员 袁波)
人物简介:
刘云鹏,1947年8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人,196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委党校,高级政工师。历任山东铝厂动力机修厂党委书记、山东铝业公司纪委书记、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山东铝业有限公司经理,山东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2008年退休。
责任编辑: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