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中国好人”倪会荣:四万里暖心路,她把调解室搬到老百姓屋檐下

开屏见“好” |  2025-10-22 07:30:00 原创

都镇强  张誉耀  吕原  耿俊逸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10月13日,潍坊高密市醴泉街道永安社区的玉米田中,59岁的倪会荣踩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二十多名志愿者。连续阴雨让玉米抢收迫在眉睫,她在志愿者群里一声号召,大家便放下手头工作赶来了。

这样的场景,在倪会荣九年的公益路上再平常不过。只是这一次,她在泥泞中掰玉米的两天后,站在了新疆阿克苏的领奖台上——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这位基层法律志愿者的名字熠熠生辉。

“心里装着群众,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2017年11月,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已近三十年的倪会荣,决定把专业经验用在公益服务上。此后的3000多天里,她为高密市各镇街区基层群众开展义务法律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服务,行程累计四万余里——相当于绕地球半圈。

“矛盾调解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信任。只要心里装着群众,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就没有解不开的结。”10月17日,倪会荣对记者说,她总结出了一套“五心”工作法——热心、公心、耐心、真心、决心

社区党委副书记唐振远感触颇深:“我们有信访或邻里矛盾时,总是第一时间请倪会荣‘把脉’。她让社区矛盾不出社区。”

用心调解,为困境群众排忧解难

2023年正月的一个深夜,倪会荣接到大牟家镇张女士的求助电话。对方儿子海难失踪,因家庭困难付不起律师费,屡次被拒。丈夫早逝,儿媳残障,这个家摇摇欲坠。

倪会荣二话不说接下了案子。她连夜翻阅海事法规,四次奔赴海事公司调取资料,常与公司法务视频沟通至深夜。从2023年5月到2024年6月,十三个月、四轮谈判,她始终依法据理力争,最终争取到满意赔偿。

今年4月2日,阚家镇某企业彝族员工在出租屋休养工伤期间猝死,家属从四川大凉山赶来,双方因赔偿问题僵持九天。4月11日,镇政府请来倪会荣。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彝族风俗习惯。“法为上,理为先,情为重,和为贵”,她带着这十二字原则耐心斡旋。五天四夜里,她既讲法理也不失温情,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既维护了员工权益,也保障了企业合理诉求。

这样的疑难纠纷,她九年来化解了300多起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纠纷16起。她还为社区提供合理化建议39条,义务解答法律咨询500余人次。

公益路上,全家都是志愿者

在倪会荣家,志愿服务是“家庭事业”。儿子、儿媳、女儿全是志愿者,就连春节也成了特殊的志愿服务日。

自2023年春节起,连续三个除夕,她都带着家人到已故同学的家中,陪伴87岁的孤寡老人李金升。儿子秦嗣林说:“我妈每周变着花样给李爷爷送饭菜,刚上市的时令蔬果总是先给老人捎一份。只要老人愿意,我们会一直陪下去。”

这份温暖在不断扩散。她组织近百名巾帼志愿者捐款捐物,筹得价值10万元的体检卡,为百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兵提供免费体检。她和志愿者们常年资助困境儿童800余人,帮扶孤寡残疾家庭200余户,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

在公益调解之余,倪会荣还积极参加扶危济困、红衣天使、防溺水巡河、婚恋调解等十多个公益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时长近万小时。更让人感动的是,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许多曾被调解的对象也加入了公益队伍。

“这些年的公益路,虽有辛苦,但更多是快乐。”倪会荣说,“我希望用正能量影响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让温暖持续传递。”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编辑 张誉耀 吕原 设计 耿俊逸 通讯员 李婷婷)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接到1900公里之外的求救电话,他一个小时锁定走失老人

开屏见“好”|“救人是本能!”山东籍兵哥哥休假遇险情,上演“教科书式”救援

开屏见“好”|秋雨寒夜,这对准夫妻为陌生伤者撑起一把“暖心伞”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