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这家企业的环保部门成了创收部门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戴岳   王雅雯  王健  赵丰  马立莹   2025-10-22 06:39:06原创

位于济南章丘的刁镇化工产业园内,纵横交错的管道不仅串联起一家家园区企业,更是一条条变废为宝的“绿色动脉”。

“这里面流动的,曾经是负担,如今却是宝藏。”站在厂区高处,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部总经理柴磊,指着一条通往光大水务的管道说。

这个园区的蜕变,正是山东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1年的一次企业间学习交流,点燃了绿色转型的星星之火。“当时光大水务的技术人员提到,他们需要购买醋酸钠和葡萄糖作为生物质碳源。”柴磊很好奇,“为什么要加葡萄糖?”对方解释,可以促进污水中的氮物质消化降解,达到降低总氮的目的。

这让柴磊眼前一亮。圣泉集团在生产木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由多种单糖、小分子醇及部分有机酸组成的废母液。而这与光大水务所需原料相似。“如果通过技术调整,能让废料达到工业级原料标准,岂不是一举两得?”

圣泉集团环保研究所经过反复调试、不断改进,突破技术瓶颈,研制出反硝化速率快、污泥产量低的新型生物质碳源,且废母液的利用率从60%提升到85%。

调整后的样品送去光大水务测试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这种碳源处理成本比传统碳源降低20%。“这是真把废料变成宝了!”污水厂工程师说。

这场废料变原料的尝试,带来的效益远超想象。

对圣泉集团而言,不仅解决了废母液处置难题,每年还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对光大水务来说,污水处理成本大幅降低,环保指标更稳定达标。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环保必然亏损”的传统思维——当技术成为桥梁,废物也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环保投入变成增值投资。

在传统化工企业,环保部门往往被视为纯投入部门。而在圣泉集团,环保部门却成功转型为创收部门。

重污染、高耗能的化工产业,如何兼顾绿色环保与经济效益?“我们的环保投入每年有好几千万,我就想怎么把这些废物转化成产品卖出去。”柴磊说。而这种思维的转变,正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在。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圣泉集团的探索远不止碳源转化。聚焦如何将废水、废气转化为可用资源,企业成功研发出含酚废料、造纸黑液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并取得危险废物利用资质。

这一战略转变,不仅减轻了企业的环保压力,还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

如果说圣泉集团的尝试是单点突破,那刁镇化工产业园就将这种单点创新升级为了系统循环——通过规划产业链、搭建资源互通网络,让废料变宝从偶然事件变成必然结果。

园区的循环逻辑,本质是补位思维:让一家企业的废弃物精准匹配另一家企业的需求,形成“上游副产品=下游原材料”的闭环。

供暖季来临之际,这种逻辑的价值尤为凸显。园区内的河海新能源公司,通过收集明泉集团等企业的工业余热,为济南东部约3000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清洁供暖。一条直径1.5米、长22.5公里的管道,将这些原本被排放到大气中的废热,送入千家万户。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工业余热浪费问题,又为城市供暖提供了绿色方案。

类似的“资源互换”在园区内随处可见:明泉集团、山东晋控日月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生产中副产的氢气,无需储存运输,通过专用管道直接输送至一公里外的圣泉集团,成为其关键原料;圣泉集团的木糖渣,则被奥利公司收购,加工成优质有机肥……

园区企业还通过上下游原料供应、副产品交换等方式,进一步拉长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带来环境效益,更催生出经济效益。2024年,刁镇化工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259.3亿元、同比增长8.73%,园区工业总产值234.18亿元、同比增长8.75%。

放眼全省,山东扎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4年,“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过“十四五”任务目标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86家、绿色工业园区13家,新增数量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2位,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王雅雯)

责任编辑:王健 赵丰 马立莹 梁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