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丨火墨铁笔:淄博烫画勾勒千年非遗的温度与轮廓
你的样子 | 2025-10-27 15:37:04 原创
徐晓会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烙铁升温时带着微红,落在宣纸、葫芦上的瞬间,焦痕便晕开深浅层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皆栩栩如生。”在淄博市“子善烙坊”工作室,第三代传承人袁俊平握着烧得温热的烙铁,指尖轻移间,一幅葫芦烫画的山水轮廓渐次成型。“这门手艺传了两千多年,靠的就是‘火’的温度和‘心’的坚守。”而在不远处的张店区科苑小学,第四代传承人王燕正带着学生们体验烫画,教室里不时传来烙铁接触木板的“滋滋”声。
作为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的传统工艺,淄博烫画历经千年沉淀,在袁俊平、王燕等四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从“火针刺绣”的民间美誉,走向校园课堂、文创市场,焕发勃勃生机。
火针刺绣:千年技艺的匠心密码
淄博烫画,又称烙画,素有“永不褪色的艺术”之称。它以烧热的烙铁为创作工具,手艺人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力度与运笔速度,在木板、宣纸、葫芦等载体上,运用烫、烙、渲等技法,“烫”出深浅不一的焦痕,进而勾勒轮廓、塑造层次、渲染意境,成品兼具绘画的细腻与工艺的厚重。

“别小看这一把烙铁,它就是我们的‘笔’,火的温度就是‘墨’。”袁俊平拿起一把打磨光滑的烙铁,指着上面的纹路介绍,“不同的烙铁头能烫出不同效果,细线用尖嘴头,渲染用平头,想要立体质感,还得靠温度的微妙变化。”这门古老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当时先民在竹器上烫制简单纹饰,东汉时期逐渐发展为独立艺术形式,在中原大地留下“火针刺绣”的美名。淄博温带季风气候孕育的优质木材、宣纸原料,为烫画发展提供了天然支撑,让这门技艺在当地落地生根、代代相传。
一件淄博烫画作品的诞生,需历经六道严谨工序。起稿阶段,手艺人根据题材选择合适载体,用铅笔勾勒底稿;勾线时,加热的烙铁化身“铁笔”,以勾线法、顿挫法烫出轮廓,固定图案形象;烫烙环节,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让画面立体成型;渲烫步骤则用低温由浅入深晕染层次,结合套色法让色调更丰富柔和;随后经过整体调整,突出主题、协调色调;最后题字刻章,实现传统烙画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每一步都不能急,比如渲烫时,温度高了会焦黑,低了没层次,得凭着经验慢慢找感觉。”袁俊平说,他的代表作《威加海内》光是渲烫环节就花了整整半个月,才呈现出云雾缭绕的意境。
四代传承:守正创新的匠心接力
从竹筷上的微型烫画到多元载体的艺术创作,从传统技法到“烫燃烙画”的突破,淄博烫画的四代传承人用坚守与创新,续写着这门技艺的生命力。
第一代传承人袁封祥,是淄博烫画的奠基者。他将烫画技艺与日常用品结合,在竹筷上创作微型烫画,让这门技艺走进民间生活。“听父辈说,爷爷那时候走街串巷,给乡亲们的竹筷、木盆烫上简单的花鸟纹饰,大家都爱得不行。”袁俊平回忆,那些刻在竹筷上的朴素图案,虽没有复杂技法,却让淄博烫画在民间扎下了根。
第二代传承人袁忠亮,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将木板引入创作载体。“父亲觉得竹筷空间太小,施展不开手脚,就试着在木板上创作。”袁俊平说,父亲通过反复试验,优化了烙铁加热方式,让烫画的表现力大幅提升,“从那以后,淄博烫画不再只是日用品的装饰,慢慢变成了能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袁忠亮的探索,让烫画题材从简单纹饰扩展到山水、花鸟等传统绘画领域,为技艺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袁俊平将淄博烫画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他深耕葫芦烫画、宣纸烫画领域,2009年创新性地研发出“烫燃烙画”技法。“当时就想,能不能让火焰直接参与创作?”袁俊平笑着说,最初尝试时,不少宣纸、木板都被烧坏了,“失败了几十次才找到窍门,让火焰在载体表面快速掠过,留下自然的焦痕,再用烙铁细化,墨色层次更有韵味。”这项创新让淄博烫画形成了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也屡获殊荣:《山君图》斩获第九届中国(山东)“神龙杯”金奖,《威加海内》被淄博市文化馆收藏。2012年获评张店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袁俊平更坚定了传承的决心:“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得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

第四代传承人王燕,则为古老技艺注入了青春活力。作为张店区科苑小学的美术教师,她将烫画引入校园,打造了烫画传承基地。“第一次见袁老师的烫画,就被深深吸引了,这么美的手艺,应该让孩子们也了解。”王燕说,为了让学生容易掌握,她构建了“六步十二法”技法体系,还开发了麦秆烫画、葫芦烫画等简单易学的课程内容。“孩子们对烙铁又好奇又谨慎,看着他们从手抖到熟练,慢慢烫出自己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校园教学,王燕还与袁俊平携手开办公益社区课堂,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推广。“我们拍了很多技法教程,没想到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还有人特意从外地来学习。”王燕说,目前已培养烫画爱好者2000多人,她的作品《竹林晴雪》《高山流水》也在各类赛事中获奖。“传承不是守旧,得让烫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王燕开发的葫芦烫画灯、AI音箱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现在年轻人愿意买、愿意传,这门手艺才能活起来。”
薪火相传:非遗焕新的未来图景
历经千年风雨,淄博烫画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如今,依托“子善烙坊”、科苑小学烫画基地及张店区文化馆的合力支撑,这门古老技艺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

“未来,我们要先把技艺‘记下来、存下来’。”袁俊平说,他们计划系统记录淄博烫画的工艺流程、技法口诀,拍摄传承人访谈视频,建立数字化档案,“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让它们随着时间流失。”
在人才培养方面,袁俊平和王燕有着共同的规划。“我们会一直开设公益课堂,既保留‘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也继续深化校园教育。”王燕说,目前科苑小学已将烫画纳入校本课程,培养专业的技艺研究和推广人才,“让喜欢这门手艺的人都能有学习的渠道,打造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

为提升淄博烫画的影响力,相关机构还将定期组织展览和大赛。“我们想通过这些活动,给传承人、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烫画的魅力。”袁俊平说,他们还计划推动烫画与旅游、数字媒体深度融合,开发更多实用文创产品,“让烫画不仅能挂在墙上,还能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以产促传、以传促兴’。”
从西汉的竹器纹饰到如今的多元文创,从师徒相授到校园普及,淄博烫画的千年传承,是“火”的温度,是“铁”的坚韧,更是代代传承人的匠心接力。“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袁俊平握着烙铁的手依旧稳健,王燕眼中的光芒依旧明亮。这门“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正不断汲取养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千年火韵绵延不绝。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徐晓会)
责任编辑:李中丽
